交通大学清泉合流

交通大学清泉合流交通大学(1921夏-1922秋)1920年12月,叶恭绰向国务院会议提交《阁议创办交通大学提案文》,提议“拟以上海、唐山、北京四校,合并为交通大学"

提案经国务会议讨论,决议照办

1920年12月21日,叶恭绰再向徐世昌大总统提交《统一交通教育计划呈文》,呈文提议,为统一学制起见,将交通部部属的4所学校“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

”呈文获得总统批准

1921年,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总办事处设在北京

其中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董事会,校长亦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叶恭绰当选为校长,张铸为沪校主任,凌鸿勋和张廷金为副主任,学校在原有电机科外又增设了机械科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

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北京分校

1921年9月10日,交通大学正式开学,京唐沪同时举行开学典礼

叶恭绰校长就近参加了京校开学典礼,派郎国桢为代表到沪校宣读叶恭绰开学致词,宣告交通大学成立

 1922年秋,因北洋政府派系纠纷,交通大学存在不足一年即解体

  三泉分立(1922秋-1928.9)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1922年6月22日,北洋政府国务会议通过交通部议案:上海、唐山两校分立,即分设交通部南洋大学、交通部唐山大学,各设校长

7月21日,交通大学正式分为两校

1926年初,中共南洋大学党团支部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影响不断扩大,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爱校斗争开展

由于政局多变,学校人事变动频繁,筹措经费困难,给办学带来了极大困难

尽管如此,学校于1926年6月设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科研机构——工业研究所(1930年扩充为交通大学研究所,设工业和经济两大研究部,分材料、设计、机械、电气、物理、化学、社会经济、实业经济、交通、管理、会计和统计共12个研究组,从1931年起正规招收研究生)

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交通部南洋大学,改名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1922年,交通部改组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唐山大学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交通部唐山大学改名唐山交通大学

同年6月,国民政府宣布南北统一,唐山交通大学改称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

 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1922年5月,交通总长兼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受北洋政府派系纷争牵连被迫离职

交通大学随即又被分为交通部南洋大学、交通部唐山大学

 1923年,交通部唐山大学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北京更名为北平,6月,学校更名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

 交大重组(1928.9-1949.5)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

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和北平交通管理学院

中国交通大学1928年11月,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1930年5月15日,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蒋梦麟为庆祝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建(复)校25周年题“宏规大启”贺词

 1937年“七七事变”后,该校校园被日军占领

在全校师生、校友的努力下,学校于年底在湖南湘潭复校

1938年3月,教育部指令,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暂行并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5月,学校迁往湖南湘乡杨家滩

1938年,武汉沦陷,举校再次被迫西迁

1939年,学校在贵州平越古城(今福泉市)复课

1941年7月,教育部下令将学校校名改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由于此校名在校内引起争议,1942年1月,教育部更改前令,组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44年11月,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学校被迫再次迁校到四川璧山办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接教育部令,学校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归教育部直辖,迁回唐山原址办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由中央军委铁道部接管,组建中国交通大学,本部在北京东交民巷34号,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学校更名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国立交通大学(1937-1949)学校沦陷1937年8月1日,沪校由交通部移交于教育部,称国立交通大学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学校被迫迁入法租界办学

11月30日,徐家汇校舍被日本宪兵队占领;是月,学校租借震旦大学部分校舍和中华学艺社大部分房屋,作为上课、住宿使用(震旦大学和中华学艺社两处成为抗战时期交通大学沪校最主要的校舍)

    由于校友积极倡导和战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急需,1940年11月,交通大学分校在重庆小龙坎建立

经多次与教育部密商后,学校于1941年9月成立由前校长唐文治、黎照寰、张廷金等11人组成的董事会,唐文治任董事长,正式对外改名“私立南洋大学”,仍由黎照寰任校长,暗中主持校务,经费由重庆政府继续暗中汇来,毕业生仍发交通大学文凭,由交通部、资源委员会等单位安排工作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交大沪校被汪伪政府接收

 1942年8月,在重庆九龙坡建立了交通大学本部,且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

1943年,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成立,是解放前中国培养工学硕士最多的单位

 复员上海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

1946年,国民党挑起内战,沪校与渝校会合

广大师生投入到反对内战的斗争之中

在通货膨胀、经济困难与白色恐怖之中,学校仍坚持改进教学,并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

是年冬,国民党政府迫于内战压力,压缩教育经费,下令交通大学停办航运和轮机两系,并改名为“国立南洋工学院”

交大师生坚决反对,引发了交大历史上最为声势浩大的护校学生运动

1947年5月,为恢复交通大学校名,交大、唐院、平院三校护校委员会开展联合斗争,交大全校95%以上的学生近3000人自驾火车赴京请愿

最终,教育部长朱家骅亲自承诺,交大校名不改,院系不停办,教育经费不减少

至1949年1月,交大设有理、工、管理3个学院18个学系,2个专修科,1个研究所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并于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

上海市军管会选取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交通大学作为首个试点接管高校,先后向交大发布两个“第一号令”,以此来稳定上海教育界的局势

  1956年,交通大学创建全国最早的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