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生态学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

18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如雷奥米尔的6卷昆虫学著作中就有许多昆虫生态学方面的记述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首先把物候学、生态学和地理学观点结合起来,综合描述外界环境条件对动物和植物的影响

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强调生物变异基于环境的影响

德国植物地理学家洪堡创造性地结合气候与地理因子的影响来描述物种的分布规律

19世纪,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这一方面是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

例如,在这一时期中确定了五摄氏度为一般植物的发育起点温度,绘制了动物的温度发育曲线,提出了用光照时间与平均温度的乘积作为比较光化作用的“光时度”指标以及植物营养的最低量律和光谱结构对于动植物发育的效应等

另一方面,马尔萨斯于1798年发表的《人口论》一书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费尔许尔斯特1833年以其著名的逻辑斯谛曲线描述人口增长速度与人口密度的关系,把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生态学

19世纪后期开展的对植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也已经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

1851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引起了人们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重视,更促进了生态学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人类所关心的农业、渔猎和直接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环境卫生等问题,推动了农业生态学、野生动物种群生态学和媒介昆虫传病行为的研究

由于当时组织的远洋考察中都重视了对生物资源的调查,从而也丰富了水生生物学和水域生态学的内容

到20世纪30年代,已有不少生态学著作和教科书阐述了一些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论点,如食物链、生态位、生物量、生态系统等

至此,生态学已基本成为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