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培养模式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培养模式“一干多枝”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主干,形成了“1+3”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校后先完成学校要求的基础课、公共课和通识课的学习,再按分民族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不同语种的分流学习

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设纳西语、藏语、佤语、拉祜语、彝语、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傈僳语、景颇语、哈尼语、苗语、壮语等多个语种教学方向,并开设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学、双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文献古籍、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

还根据社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及文化人才需求的状况,在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主干的基础上不断增设社会所需要的语种方向,以适应边疆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民汉双语人才培养模式(1)成立专家小组制订改革方案

成立“学校+政府”订单式培养模式专家小组,由相关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组成,负责制订改革整体规划、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配套措施等文件;制订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案;制订阶段性工作计划;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与评估,出台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实施进展情况

(2)适时增加新语种,培养更多合格双语人才

在“学校+政府”订单式培养模式改革的推动下,根据社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及文化人才需求的状况,在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主干的基础上不断增设社会所需要的语种方向,对人才需求暂时处于饱和状态的语种方向,将采取隔年招生或暂时停招的方式来及时调整语种方向,适应边疆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确立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并存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形成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办学格局

(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

在保留原有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和民族地区的社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建构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开设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特色课程,形成了该培养方向的一个课程群,为培养藏文化发掘、整理和研究人才,有针对性地增加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4)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行“一干多枝”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主干,形成“1+3”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该专业学生进校后先完成通识课、基础课阶段的学习,再按不同民族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不同语种的分流学习

(5)重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按不同语种设置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根据实习任务的要求,每个语种设置3~4个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集中实习的需要

(6)建立学生、学校、社会三方参与的监控与评价机制,在长期坚持学生评课的基础上,强化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充分发挥学校、学院督导团的监督评价作用,较好地规范教学秩序

注重以用人单位、报刊媒体为主的社会评价方式,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后表现的跟踪调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7)双语人才培训

为民族地区培养大批双语师资、双语法官、双语科普、民汉翻译、民族语播音、民族文字出版、民族语影视配音等人才,发挥其兼通民汉双语的优势,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挖掘、整理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新形势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新教学模式(1)互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以“教”作为主体,增加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充分展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交流合作中不断学习

师生教学关系从单向式走向交互式,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双向关系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教学上,教师要先根据学习的内容做好备课,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内容

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教师要掌控班级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讨论,防止课堂出现冷场的情况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在有不同想法时敢于与教师展开辩论

(2)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现代化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通过某种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能力

情景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这样才能达到与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学习中

通过情景的再现,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与实际的运用能力

(3)文化带入

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带入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少数民族发展的进程,在历史中寻找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结合古今,在语言的应用上,既要符合生活、具有现代化价值观文化观的常用语句,又要注重传统的文化中的精华所在,结合古时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艺术情操等代表性文化,二者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每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节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