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部重要工作贡献

中国科学院学部重要工作贡献1、咨询评议工作学部成立伊始,就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建议,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6月,在学部成立大会上,郭沫若院长在工作报告中就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提出了5项重要建议,第一项就是建议“研究并制定我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计划”

该建议在大会总决议和向中央报送的总结报告中均予肯定,并很快被党中央、国务院采纳,决定编制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随后,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领导和中国科学院各学部的具体组织下,包括全体学部委员在内的600多位科学家积极参与全国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新技术的发展和“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树立了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三项即建议“建立学位制度、院士制度和学术奖励制度”

1955年8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

据此,1956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各学部组织学部委员对各部委科研机构、各高等院校推荐的419个自然科学奖金候选项目进行评审并报院审核

1957年1月公布了“195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即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闭幕式上举行了颁奖仪式

1982年,学部接受国家科委的委托,对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候选项目进行了评审

经国家科学奖励委员会审批,有6项科研成果获第二届(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全部由学部委员主持并参与完成

评审和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对于调动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青少年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1年5月,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期间,张文裕、曹天钦等89位学部委员联名给党中央、国务院写信,建议国家专门拨出一笔经费,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以资助面向全国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该建议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准,拨出专款3000万元,标志着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启动建立

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即第一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试行条例》以及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人选

从1982年初到1986年初的4年中,经中国科学院各学部组织同行专家评议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共资助4400多个课题,总金额1.7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基础性研究工作

1986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标志着国家科学基金制度及其管理部门正式建立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等4位学部委员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态势和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向邓小平、胡耀邦同志呈送《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当月,邓小平同志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

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随后,国务院责成有关部、委、院,组织几百名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并拨出百亿元专款抓紧付诸实施,从而揭开了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高技术研究的序幕

为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1992年4月,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6位学部委员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

5月,江泽民总书记等做出批示,责成中国科学院提出方案

学部组成研究小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反复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工程院建院方案,后经中国科学院会同国家科委呈报党中央、国务院并获批准同意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成为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和咨询性学术机构

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经学部主席团推荐后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0年以来,国家科委(科技部)、国家计委(发展改革委)、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先后委托学部开展一批咨询评议项目,其中重要项目有:《科学技术进步法(草案)》,《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草案)》,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立项及其中期评估,国家“攀登”计划A、B项目遴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遴选,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立项和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思路框架研究,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973计划”)立项,国家“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国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发展重点等

中国科学院学部发挥院士集体智慧,在调研考察、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提交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咨询评议报告,为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2003年4 月起,学部组织全体院士积极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和咨询工作

学部对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宏观思路、组织机制、工作方法等提出了重要意见和建议

针对重大和共性问题,学部组织院士开展三农问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能源战略、空间科学等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的重要专题预研,并向国务院呈送了咨询报告

近年来,学部更加注重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发挥国家思想库的重要作用,把握国家的战略需求,针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主动向国家建言献策,围绕能源与资源、科学教育、生态与环境、医疗卫生、学科发展战略等方面提交的咨询报告受到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的重视,部分咨询成果已经体现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中

有关城市化进程的咨询报告引起中央和社会的深刻反响,为有效遏制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关能源的多个报告,从能源供应、能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为国家制定能源战略、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意见;有关气候变化的若干咨询报告,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关生态环境的几个报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提供了科学支撑,并针对新疆、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区的发展和应对环境危机提出了对策;有关教育的报告,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高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建议

学部针对国家的突发自然灾害,迅速组织咨询,积极应对,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的大范围持续性的低温雨雪冰冻特大灾害和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学部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围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一系列问题,为国家制定应急方案和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建议,部分建议立即得到了采用

为了充分发挥院士群体在制定国家科学规划中的作用,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实现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学部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9年4月启动了“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合作研究

学部还重视发挥院士群体的智慧,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学部组织院士和专家对一些省、市制订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咨询评议,有针对性地组织举办科技论坛讲座和院士报告会,协助院士将科技成果在地方进行转化等,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部还致力于扩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咨询工作

2007年,学部参与国际科学院委员会(IAC)能源专家组研究,编译了IAC《未来之路:向可持续能源迈进》报告,撰写了《应对挑战: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报告

学部组织中美联合咨询组,开展两国四院可再生能源咨询研究

截至2009年10月底,学部共完成140余项咨询报告,编印并报送了200余份《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承担并完成多次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等国家委托的咨询评议任务,参加全国多个省市有关发展规划等重大咨询活动

2、学风和科学道德建设工作学部成立以来,院士们以赤诚爱国、无私奉献、严谨治学、奋勇拼搏的崇高道德风尚,成为我国科技界的表率和楷模,并为学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50多年来,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成为几代学部委员、院士接力传承的奋斗目标和宝贵精神财富

从1980年起,学部委员(院士)们积极倡导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在报刊上两次发起关于科学道德问题的讨论,北京地区103名学部委员和专家联名发表“首都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倡议书,上海地区106名学部委员和专家联名提出制订“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的倡议,对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0年代以来,学部更加重视院士队伍自身建设以及发挥院士群体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于1996年11月率先成立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加强学部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1994年以来,学部组织出版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院士画册》、《院士风采》、《院士思维》、《院士故事》、《中国女院士》等系列出版物,对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部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1年11月,学部制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这是学部成立50年来第一部规范院士自身行为的正式文件,在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

2002年12月,学部举办“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研讨会

2004年10月,学部制订并试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是自建国以来中国最高学术团体规范科学家行为、严肃科研纪律的重要举措,是切实加强科技界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表率性行动

2004年9月,向国务院呈报了《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基本分析和建议》的咨询报告,首次对当前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的基本状况及在科技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

2005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北京、上海召开CAS-COMEST科技伦理会议,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科学知识和技术伦理委员会在中国首次举办的科技伦理年会

2007年2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联合发布《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2007年11月,学部举办“推进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专题研讨会

3、学术活动和科学普及工作学部成立之初,学部起到了全国科学的学术领导中心的作用

1955年,学部在北京召开抗生素学术会议

卫生部、高等教育部、解放军总后勤部等36个单位的150余名代表参加,邀请11个国家的科学家到会

1955年,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筹委会与重工业部化工局联合在沈阳联合召开高分子化学及重有机合成研究计划座谈会,通过了1955-1958年高分子化学协调计划,并建议科学院组织高分子化学委员会,11月,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了《高分子化学委员会简则(草案)》和高分子化学委员会委员名单

1956年,由童第周主持,与高等教育部在青岛联合召开遗传学座谈会

这次会议,对学术界贯彻“百家争鸣”方针起了推动作用

1996年3月,学部联合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在全国近20个中心城市,组织举办“百名院士百场科技系列报告会”活动,历时一年,140多位院士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作了200多场报告,听众约10万人次,引起很大反响

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发起,联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组织举办“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

从2002年12月至今,巡讲团在全国各地举办了600余场报告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揭开了新世纪科普工作的新篇章

2002年5月,技术科学部创办“技术科学论坛”,面向部门、地方和企业举办系列学术报告会,并为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提供交流平台,收到良好效果,至今已在全国各地作了300多场科技报告

2008年第十四次院士大会期间,举办了中国科学院学部首次学术年会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创刊50多年来,在刊载我国自然科学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成果的论文,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学部积极推进《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改革工作,建立了以“两刊”理事会为最高学术领导机构、总主编负责把握办刊方向、各辑主编为各辑的学术负责人、各辑编委会在主编领导下自主办刊的学术管理体系

经过3年多的改革实践,《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8年开始,为整合我国科技期刊的优势资源,推动科技期刊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经沟通协商,双方达成将《中国科学》与《自然科学进展》杂志整合的共识,在继承两个杂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共建新的科学期刊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