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培养模式“专业分流”模式

播音与主持艺术培养模式“专业分流”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大一阶段学生接受统一的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在大二实施专业分流,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需求等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

 因材施教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因材”,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另一方面是施教”,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过程中,因材施教就是要将学生特点中可用的部分保留与发扬,不良的部分进行去除与改造

 “1+X”人才培养模式“1+X”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将地域文化因子有机的注入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中,而且对中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所谓“1+X”中的“1”就是指专业基础,专业基础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石,其中包括:普通话语音基础、语言表达、主持人思维以及广播电视播音等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

对于中国各个地方高校的具体情况而言,在授课方式上尽量实行小班授课,让每个学生能够真正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把专业技能练扎实

在夯实专业基础后,各个地方高校还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确立好一个自身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方向

每个地方高校将学科建设和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实行“局部撒网,重点捞鱼”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是“1+X”模式中的“X”

 “三阶引导”型人才培养模式“三阶引导”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对学生的引导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这三个阶段是延续性和承接性的,每一阶段对下一阶段的引导都有这先导式的影响,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各异,三个阶段的引导彼此之间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认为“三阶”呈现为螺旋式发展样态

代表院校:衡水学院“宽基础、重实践、突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宽基础、重实践、突特色”的指导思想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为四大模块:学校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教育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具体的课程模块结构应该遵循进阶化原则

大学一、二年级着重解决学生的“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做”,标准的普通话、较好的写作能力与基本的节目制作与主持能力是大学初级阶段的教学目标

大学三、四年级则主要解决学生内在素养与专业方向定位问题,该阶段的教学应围绕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学生专业方向选择问题进行,体现个性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