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词义辨析一是影视艺术的快感与美感、养眼与养心的问题
影视艺术创作是人类的审美活动
“在今天,审美也就是对现代化社会的前瞻,是人的再塑造,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文化成就的批判继承即扬弃,是对永恒的追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审美就是对平衡、完整和真实的渴望;是对健全人格的渴望;是对获得一种适度感和良好判断力的渴望
”既是审美,影视艺术当然要给人以视听感官的快感
绕过快感,那是说教,不是艺术,也非审美,但止于快感,尤其是止于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感,那也不是艺术,亦非审美
真正的艺术,尤其是优秀的艺术,理应给受众以快感,并通过快感达于心灵,令受众在愉悦的基础上进而获得认识上的启迪、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即由快感而产生美感
这时,人心便获得了一种因审美而致的和谐之美(这种和谐美感有时呈现为宁静,有时表现为振奋;有时悲伤,有时喜悦)
但时下有一种为某些电视选秀类、低级搞笑类电视节目和“杀声震天、血流成河、拳枕相交、三角乱恋”类的“娱乐片”电影提供理论依据的所谓“美学张”,认为历史已经跨入“后现代”,人类的艺术尤其是影视艺术,就是为了“生产快乐”,就是为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视听奇观”,给观众以视听感官的震撼和刺激
在这种“美学主张”的推波助澜下,荧屏上原本在幕后充当配角的技术在营造“视听奇观”的喧嚣声中冲到前台,以声光电波成为了主角和主宰,使神韵、意境和意象这些中国艺术精神的灵魂都纷纷让位于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视听感性刺激,艺术本体越来越萎缩
电视艺术在拥有了广阔疆域(它几乎能与源远流长、五花八门的各种文艺门类结缘而产生新的电视艺术形式)和广大观众的同时,逐渐失去了本应具有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优势
电视艺术节目(如MTV和某些综艺晚会等)越来越注重以感官刺激征服观众,以至逾越了艺术美的界限,日益庸俗化和快餐化
电视“大片”、“贺岁片”和某些“娱乐片”在美学追求上的泛化、浅表化和媚俗化,以及某些影片的社会主义美学理想的沉沦、人文精神的衰退、历史理性的匮乏、道德底线的崩溃,也都是明摆着的事实
问题的症结在于:快感与美感、养眼与养心的“度”的和谐把握,实质上关乎影视艺术能否真正高举“人民美学”的旗帜,能否在审美上真正“引领人民精神生活”,从而真正代表提升人民群众精神素质的根本利益的原则问题
适“度”则和谐,快感升美感,养眼更养心;过“度”则不和谐,快感成宣泄,养眼变伤情
实践反复证明:人类生理感官的过度快感必然造成精神深度的痛感,无节制的感性刺激必然造成审美心理的失衡;伴随着观众视听感官生理上的过度快感享受,其精神上的美感和反思能力势必衰减
古语云:“乐不在外而在心
心以为乐,则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赴医院探望季羡林先生并讨论构建和谐社会时,季羡林先生强调“人自身内心的和谐最为重要”,其深意正在于此
影视艺术若一味凭借科技手段营造视听奇观、宣扬声色犬马或胡诌搞笑,那就只能止于快感和养眼,只能乐其外而决不能乐其心
心乐受用一世,眼乐仅在一时
影视艺术之美,不在迎上合下,而在引领观众,化人养心
恩格斯曾借论德国的民间故事书谈到文艺的使命
他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
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
但是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
”民间故事书的使命如此,当代影视艺术的使命亦然
人民的影视艺术工作者,理应胸怀人民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期待,辛勤劳作,奋发进取,充分发扬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民奉献出养眼养心、“目击道存”的美的精品力作
二是影视艺术的收视率(上座率)与收视质量(票房质量)问题
这也是影视艺术与人民直接攸关的敏感问题
面对市场,电影看重上座率,电视艺术看重收视率,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因为再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倘若受众甚少,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乃至美学效应均难以充分实现
但是,现在却流行着一种“收视率(上座率)至上”的做法,窃以为很不可取
譬如,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八十五周年的日子里,导演丁荫楠积二十年来之创作成果,拿出《孙中山》 、《周恩来》、《邓小平》、《相伴永远》(李富春与蔡畅)和《鲁迅》这五部力作,以《时代·伟人》为题举办电影周,献给党的生日
这当然是大好事,伟人集中体现了所处时代民族思维的最高成果,通过银幕塑造的成功艺术形象为当代人民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的精神营养,何乐而不为呢?但奇怪的是,耗用民资建起来的电影院线却偏偏不愿举办这个电影周
理由便是“上座率不高”
结果,北京朝阳区的一家“紫光影院”单独承办了这个电影周
首先,如何科学地看待和认识收视率(上座率)?据我所知,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目前主要由两家最火的外来专业机构——索福瑞公司和尼尔森公司统计
大概由于统计的方法和采样范围的差异,对于同一节目的收视率的统计结果这两家公司也常不一样
究竟谁的统计更接近真实呢?有没有比这两家公司更为科学的统计方法呢?这些都令人存疑
至于电影的票房上座率,拿某些“大片”、“贺岁片”来说,恐怕主要靠的并不是作品自身的思想内涵、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而是靠艺术之外的商业营销炒作——用“唯美主义”夸张渲染的广告感性符号和媒体全方位的狂轰烂炸去吊高大众胃口,诱人掏腰包进入影院,改变人们正常的审美标准——而这一切,又都是在“赵公元帅”的指挥下进行的
这种时髦的强势炒作,炮制符号的虚拟价值,造就视像文化的符号霸权,以至操纵影像世界,强占大众视觉,扭曲文化价值,改变审美定势,达到攫取商业利润的最终目的
王元化先生对此看得很透,他在给笔者的信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倘使也像股票一样,以炒作来提高价值,陷入市场化的泥沼,那也就是艺术没落的开始
”窃甚以为然
再进一步,须辨清收视率(上座率)与收视质量(上座质量)并不是一回事
当然,我们热切期盼有越来越多的像电影《张思德》和电视剧《长征》以及像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这样的电视艺术节目,其收视率(上座率)与收视质量(上座质量)相一致,都很高
但是,确实也还存在不少这两者并不一致的情况
比如,有的“大片”尽管上座率很高,但许多观众步出影院便大呼上当
有些选秀之类的电视节目,十分火爆,收视率很高,但对广大青少年观众来说,虽获得了视听感官的强烈刺激和快感,但并未获得正确的思想启迪和艺术美感,反而多少滋生了“一夜成星”、“一夜致富”的梦想,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反,也确有一些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很高的影视艺术作品,如某些经典电影和《瞿秋白》, 《南行记》这样的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位置的精品电视剧,其收视率(上座率)可能一时并不高,但这些优秀作品的观众却能从中得到宝贵的思想启迪和精湛的审美享受,其收视质量(上座质量)可谓高矣!而且,可以预期,这些作品的生命力强大,通过译介,重播重放时一定会滚雪球似地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
可见,没有收视率(上座率),固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收视质量(上座质量),但有了高收视率(上座率),却未必就一定会有高收视质量(上座质量)
收视率(上座率)虽高而收视质量(上座质量)并不高与收视率(上座率)虽一时低而收视质量(上座质量)并不低的矛盾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对此理应作出清醒、自觉的具有文化眼光和美学眼光的明智选择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