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艺术代表艺术家及作品作品

多媒体艺术代表艺术家及作品作品艺术家作品阐释田中敦子(1932—2005年),日本具体派艺术家

受到日本20世纪50年代霓虹灯主宰的城市景观启发,艺术家创作了由各式各样闪亮颜色的灯泡制成的《电子裙》,并亲自穿上这件作品表演

这件裙子会给穿着者轻微电击的感觉,令人体与材料之间形成直接的冲撞

 白南准(1932—2006年),韩国艺术家,激浪派代表人物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白南准用刚刚普及的电视机和录像机这类新媒体创作,关注日常生活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关系

《电视佛》是一个闭路电视装置

艺术家展示的是在无尽的时间循环中,佛陀铜像与自己闭路电视中的录影相互对视,传统与当下、东方神明与西方媒体不期而遇

 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1941—),美国艺术家

瑙曼预见了社交媒体时代的自我治理

在《小丑酷刑》中,屏幕重复着一些羞辱式的表演和小丑情绪暴发时的特写镜头,在搞笑和恐怖之间含糊不清

瑙曼的小丑是一个精神病的结构,它源自象征秩序的崩溃和向着幻想的逃避

在过去,艺术为人们(符合特定阶级、种族、性别的人)了一种幻想空间,而今天这个任务已经被大众化、社交化的媒体接管,瑙曼的艺术则变成了打破这种幻想的行动

 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1966—),日裔德国女艺术家

这是关于金融分析师雅各布·伍德(Jacob Wood)的多层肖像视频作品

身为前金融分析师的主人公伍德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失业,同年奇幻地成为了职业混合武术选手

伍德的故事在真实和虚拟的世界中同时展开,而该视频也成功地将纪录片的技法与互联网语言(衔接标签,GIF和模因)结合起来并使两者有机重叠

 曹斐(1978—),中国艺术家

“红霞”项目的主体由科幻电影长片《新星》(2019)和纪录片《红霞》(2019),以及两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作品构成

艺术家在项目中对北京酒仙桥社区的历史和变迁展开了深入探究,该社区曾是中国早期电子工业的核心基地和红霞影剧院的所在地

此外,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艺术家及其团队在民间搜集的诸如档案资料、纪录片、历史和科幻小说等众多文献与实物,从多个维度展现了该社区的前世今生和不定的未来,刻画了个人乃至集体的时空遭际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