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艺术历史城市艺术概念的形成和实施是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为开端,其要求公共场所必须设置艺术品,让公众能接近艺术
城市雕塑和壁画成为计划内容的重要代表,掀起了二战后欧美城市艺术发展的第一次浪潮
城市艺术的第二次浪潮的重要代表是受到波普艺术、观念艺术影响的“装置艺术”,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法国装置艺术家克里斯托于1995年包裹柏林议会大厦的装置艺术作品,确立了“装置艺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地位
城市艺术的第三次浪潮是进入21世纪后的 “城市景观艺术”理念的兴起,基本内容是将规划、园林、水景、植被、雕塑、装置、灯光等元素综合艺术化的产物
在西方,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而在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初期,城市雕塑与壁画基本上占据了公共艺术的全部内容
如北京的公共艺术缘起于70年代末的首都机场壁画以及80年代的城市雕塑运动
今天我们在某些一、二线城市还能看到这些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遗留,这些作品对提升当时城市艺术形象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的经典作品还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如广州的《五羊》、珠海的《渔女》、深圳的《深圳人的一天》、青岛的《五月的风》,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园的《蓓蕾》《新秀》《小星星》《弓箭手》《石景洞》《鸽子》《春雨》《母子情》《顶罐女》《唱给爷爷听》《编匡女》《牧童》,国家奥林匹克运动中心的《风凌霄汉》《人行道》《裂变》《源》《红黄蓝》《舞》《祈》《猛汉斗牛》《接力》《无影婆娑》《弦》《遐思》《方方圆圆》等,因此作为公共艺术主要内容的城市雕塑和壁画成为改革初期构建城市艺术环境的唯一手段
发展需要过程,城市艺术环境的构建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化、城市化建设中追求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外大量艺术思潮的涌入,城市雕塑和壁画不再是公共艺术表达内容的唯一己成为政府和学者的共识,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开始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构建,并将城市的艺术环境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目标和方向,取得的成果显著
如天津市的五大道改造、意式风情街的建设、津湾广场的欧式建筑保护及夜景灯光设计等,上海外滩照明装置与灯光设计等,都为提升城市的整体艺术气质增加了分值
在城市艺术环境建设快速发展的趋势下,2007年3月21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下设城市艺术专业委员会分支机构(简称“中国城市艺术专业委员会”),是由全国部分城市、城市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城市艺术团体、艺术家、城市艺术工作者以及热心推动城市艺术发展的知名企业和企业家自愿结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
中国城市艺术专业委员会以“弘扬中华艺术精粹,打造一流艺术平台,服务城市艺术事业,推动艺术产业发展”为宗旨,以“创新、繁荣、和谐”为目标,开展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艺术创新与繁荣以及城市建设与人文艺术和谐发展的问题研究,探索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品位,适应城市景观、环境、公共设施、绿化、雕塑等方面增强艺术水平的需求,更好地让艺术走向大众并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继承弘扬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为促进城市之间的艺术交流与合作,为更科学、更艺术的未来美好城市发展服务
进入到改革新时期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在政府层面已经开始转变观念,摒弃了摊大饼与干城一面模式的城市规划,逐渐将重点转移到城市的内涵和特色的建设
城市艺术环境的内涵兼具物质与精神层面,融合城巾-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历史性整体构建,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人居环境
在此背景下,清华美院的郑宏教授首次提出了“城市艺术设计学”的概念: “城市艺术设计学是基于城市性质、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功能与精神对城市形态调整提出艺术设计建议,主张围绕城市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景观类的局部规模介入和添加
城市艺术设计学是在整体上研究城市的艺术设计系统,包括对城市历史保护和城市创新发展两方面的研究
”例如北京2008奥运会的城市改造,鼓楼旧街区改造:上海世博会:杭卅G20等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