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核心

上海市建平中学工作重点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基本思想:课程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

建平中学要在课程的系列化、校本化、国际化等方面有所突破,要激发教师投入课程改革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课程改革的成果

目标:构建体现学校文化追求的特色课程,一个由领域——学科——(系列)——模块组成的建平学校课程体系;关注课程管理特别是过程管理;优化课程评价

主题词:管理、评价、优化、沉淀

1、建设一批精致的课程模块

形成系列学术课程、德育课程、竞赛课程、活动课程;梳理已有的模块,选择优秀模块加以固化,编成教本和学本,然后传至下一个年级,同时加以改进,不断完善

完整的“课程模块”必须构建起“课程纲要”、“教材学本”、“学习方式”、“评价模式”

2、完善丰富的教学实验方式

继续施行分层次、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语文数字化课堂实验、数学TI实验、物理激光实验、生物显微互动实验的教学功能

3、整合全面系统的评价模式

建立建平评价体系,实施多元评价方式

做好下面几项工作:学分制、多元评价机制、过程评价、评优系列的进一步完善

4、构建规范的学校课程制度

学校课程制度是在学校时空范围内形成和制定的强制要求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程序、步骤和规范体系、规则体系

它包括:*学校课程规划制度、*学校课程设置制度、*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制度、*学校课程实施制度、*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5、实现建平德育的跨越发展

在德育主体上,应从教师个体,向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群体,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离退休干部、各界精英、社会普通劳动者等多元德育主体的转变

在德育内容上,应从单一的学校德育,向丰富多样真实复杂的社会德育转变;在德育形式上,应从侧重静态的道德知识教育,向灵活多样、注重实效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动态教育转变;在德育规划上,应从追求短期行为,向注重常态化、长效化转变

6、优化建平学校的国际课程培养建平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即在全球化社会中生活和工作能力,这是一种双向理解、双向交流的能力;培养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竞争、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

提升建平课程的国际认可程度;完善留学生课程体系,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

校本培训和组织文化建设基本思想:树立建平教师队伍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

激发教师的职业激情——让教师真正体会到教育工作是教师自身生命激情的体现,也是自身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增强建平人的大局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保持一种昂扬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

给予双重关怀——给教师制度与伦理的双重关怀

关注隐性文化——培育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上海人形象

促进文化成长——培养学者型教师,使教师在文化修养中提升自己,濡染学生,立德,立言,修己,修人

目标:出名牌教师: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层面上看,经过三年的努力,使教师对于教育的价值判断有一个质的飞跃,使教师能够站到时代的最前沿,理解教育,并努力按照这样的理解去实践,探索

提升学科素养,培养学者型教师,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我们还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造就名学科、名师,力争推出有全国影响的名师1—2名,在上海市有影响的名师5—10名,争取学校1/3教师能够成为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

出品牌学科:从培养学习型组织的层面看,经过三年的努力,着力打造集科研、师训、课改功能于一身的专业发展型备课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新型备课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培植在教育界有相当影响的名学科,力争1—2个在全国产生影响品牌学科,学校备课组学习型组织建设经验能够在上海市产生影响,在浦东新区辐射与推广

出系列课程:建设一批师训课程模块,形成专家、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学生为师训课程主体的、体现建平文化精神的建平校本研修系列课程

出研训文化:坚持“课改、师训、教研三位一体”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学校校本培训的体制与机制,结合学校发展特点,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展示空间与舞台,积极探索旨在形成一种教师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校文化

出经验影响:从学校的辐射影响层面上看,经过三年努力,总结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经验,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新区相关学校以及上海市乃至全国兄弟学校进行辐射

并且,在辐射的过程中,总结针对不同学校的辐射模式,使建平中学的组织文化建设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出优秀干部:干部是思想者、领导者、管理者、建设者;干部应该有领袖的气质、有大局观念、有垂范意识

建平干部应该是思想者,应该具有开阔的思想视阈,较为广泛地了解社会发展变化,深入研究教育的发展走向,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教育规律

建平干部应该是领导者,引领全体教师员工建立“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共同价值取向,领导全体建平人构建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发展规划和课程规划,通过有效科学的人文化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精神文化的提升,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平干部应该是身体力行的建设者,与广大教师一起进行教育教学,进行课程改革,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获得亲身体验,掌握一手资料,体会改革的艰辛,分享教育的快乐

中层主要干部采用轮岗制实现一专多能,提升整体水平

主题词:构建、课程、完善、机制1、构建新模式

发现并积极培养青年干部——与学生值周相配合,在班主任、青年教师试行执行校长制,负责一月的学校日常工作

2、建设新课程

根据教师专业构成,开发建平师训课程模块,建设建平系列师训课程

教师专业构成:*专门的知识(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学特殊的技能(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评价)*学职业的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品质)3、完善新机制

(1)教师的准入机制建平中学的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但是在准入机制上,要从严要求,关注发展

应该从职业理想、专业素养、教学基本功以及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

要将教师引入过程与学校学科组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发扬民主,进行评价、学习的过程中,使每个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反思

学校要加强决策的透明度,以制度保障教师引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师的聘任机制突破目前人事制度管理的瓶颈,使学校的教师聘任,成为激励教师不断进步,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要将首席教师、特约研究员、低评高聘等学校聘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教师的培训机制集中体现出课改、师训、教研三位一体的培训原则,以问题、读书、行动、反思、改进为基本模式,在教师师训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以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使教师培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时又能将教师培训与教师日常工作与个人追求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高效、自觉的培训氛围

(4)教师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

使评价本身成为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职业操守的有效手段

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与民主性的结合,要注重个人反思、绩效分析与学生满意度相结合

在评价方式上,要目标明确(提高教师素养),形式多样,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促进反思,实现提升

(5)示范和辐射机制积极总结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并且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反思,从而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结对、帮扶、举行理论研讨活动和公开展示活动以及出版相关研究成果等方式,起到示范与辐射作用

同时也注重与高校、国际有关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使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新台阶,同时也积极参与全国乃至国际相关领域的对话,力争使学校的示范与辐射作用能够更大

环境改造和环境文化建设基本思想: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外在的物质环境和内在的人际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建筑、教室内外、自然景观、园林小品、雕塑饰物、校旗、校徽、校服等,人际环境包括教师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各种关系

这两种环境在人心理上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具有巨大的教育功效

目标:把学校建设成高雅的文化殿堂、优越的学习场所,使之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主题词:现代、人文、高雅1、现代化环境建设

用先进的理念来规划和设计校园

两校区的布局分工,新校区新概念的整体设计和文化包装,要有三个体现:体现现代意识,体现现代学校特征,体现建平人的文化精神

2、人文化环境

即讲究环境与生命的关系 ,使环境更具有人性化

这体现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教职员工的人文关怀

对学生而言,学校应创造具有发展意义和教育价值、符合童心、童趣、童真这种“三童”特征的学校环境文化

3、声、色、光创设优美学校环境

播放音乐,营造艺术化的校园氛围,改善学生的听觉状态,减轻他们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

在美化教室时候,充分利用色彩的物理和美学性能,消除教室环境中各种不适合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色彩

教室中合理的照明与自然光的利用、色彩的反射调节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保护学生视力

4、师生的精神家园

校园是一个充满记忆的场所,学校环境留下了师生的活动和音容笑貌,积淀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显示在学校空间中,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

要把师生的精神文化映射到环境建设之中,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块绿地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展示风采的最佳场所,传达出高雅、大气的文化品位

5、信息化环境

继续完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构筑师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合作化的研究条件,多样化的交流平台

管理优化与管理文化建设基本思想: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这是一个学校管理的美妙理想,是一个不断接近的梦想

当前学校的管理形态是呈现多元状态的,既有文化管理的模式、道德管理的方式,也有制度管理的模式、权力管理方式,依法治校、科学治校、民主治校

目标:1、建立基于民本的、问题的、发展的学校管理,在学校新文化的平台上,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目标重新疏理学校管理流程,完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增强管理层对于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感,增强管理层的服务意识,使学校管理层能够更高效地服务于学校的育人目标

2、初步形成科学化、民主化、人文化、网络化的学校管理系统,学校管理清晰、协调、简洁、高效

提炼建平管理经验,不断加以完善,使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主题词:科学、民主、人文、网络科学化:指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要深入反思总结ISO9001质量体系,使其进一步优化、简约、实效

民主化:充分发挥“3会”、“6制”的民主决策职能,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通过教代会、学代会、家长委员会讨论通过

逐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听证会制度、民主党派座谈会制度、干部考核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制度

人文化:指管理的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是一项面对人、面对人的发展的工作,所谓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实际上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人的内在生命激情,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就需要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个师生予以关怀

网络化:建设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与学校ISO9001配套的质量管理网络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