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中学起源据《南雄县教育志》载:“南雄直隶州知州沈之乾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道南书院改为南雄州中学堂
委分州曾淞为首任监督(相当校长)
南雄中学原校址在元宝塘,即今县政府招待所
明清时为道南书院
”由此追溯,雄中渊源可前推至道南书院
道南书院,为天峰书院、凌江书院合并扩建而成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南雄知州陈侁在小东门(今市政府、迎宾馆一带)划出地方,辟为“州学”,以教化民智,始开南雄政府办学先河
至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南雄知府江璞在“州学”之西创办大中书院(其后易名宏道书院、天峰书院)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调任南雄知府的苏州长洲人宋淇源,积极倡议地方开明绅士捐钱捐物重修天峰、凌江两书院,并从州学划出地方给书院办学之用,使书院面积增至20多亩
重修书院工程主要由陈清杨全权负责
此人任官资历长,工作认真负责,“勤襄厥事”,不到半年工程即全部完工
重修后的书院整合了天峰、凌江书院,建有元宝塘、培风亭、泮池和大观楼等,整个书院“规模宏敞,气象整肃”,受人称赞
宋淇源请时为朝廷大司空制府杨锡为新书院命名,杨锡便命之名为“道南书院”,并言“信足彰岭表之先声也”,而“道南”一词,即有把中原文化推及南方之意
清代南雄人曹忄宾,,力学经史百家,热心地方教化,曾执掌于书院,任书院山长(院长),著有《四书详说》、《十三经解》,订正《古诗解》、《历代诗选随笔》、《柱峰制艺》和《天镜阁集》等
清代名宦胡定告官回乡后,主教道南书院,编纂《御篡通鉴纲目测义》,著有《双柏庐文集》
从北宋至清末,道南书院及其前身,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以讲坛和书斋为阵地,以思想和文字为手段,在南雄传承中华文明、播洒儒家文化,并在弘扬南雄地方文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道南书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直隶南雄州知州沈之乾将道南书院改名为南雄州立中学堂,委分州曾淞为监督(相当于校长),是为南雄现代教育制度肇始
书院改制后,开设的课程有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图画、中外舆地、外国文、博物、物理和化学等10多门,学制4年
其时南雄中学堂有教员5人,其中省高等师范学堂毕业1人;学生40人,文化素质较高,而一些中了秀才的人也来此读书深造
州立中学堂的首届毕业班有40人,他们毕业后,按《钦定学堂章程》均授予贡生出身
民国二年(1913年),南雄州立中学堂奉命改为省立南雄中学,直属省教育厅,并取消中学堂监督,改称校长,首任校长为毕业于日本宏文书院的英德人陈泽东
民国七年(1918年),军阀混战,南北交哄,北军由江西侵入南雄,南雄中学图书器具被焚毁一空,教员与学生各自奔逃,学校被迫停顿
次年,南雄中学暂借城外水南的天后宫和兴隆庵续办,至民国十年(1921年)方迁回元宝塘原校舍复办
民国十三年(1924年),奉省政府令,省立南雄中学改为省立第六中学,为当时全省十所省立中学之一
是时,广东高师毕业生、南雄人王鸿淮任校长,把中学阶段4年改为初中3年、高中3年共6年,正式实行新学制
但当时只办有初中而无高中
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山大学毕业生、从化人陆傲霞出任校长,学校报请省政府拨款,开办高中师范一个班,增招初中一个班,学校班级增至5个班
翌年,改省立第六中学为省立南雄中学
至此,省立南雄中学成为粤北地区两所省立学校之一(另一所为省立韶州师范学校),是粤北的最高学府,更加无愧于百年名校的盛誉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