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第四高级中学历史沿革信阳市四高校史源远流长
光绪29年,信阳这一带兴起了废科举、办学堂之风
当时由信阳道(现专员级)朱寿镛、夏积泉和明港举人仝镇由劝学所长(现为教育局局长级)高明远等人筹办了明港初等小学堂
光绪34年又将学校迁至明港小东门文昌宫(周文王庙)乃为今日四高原校址,经费来源224亩地稞、地方捐60包大米将学校创办了下来,止光绪34年前已毕业12班350人
在民国二年仝镇、苏文樵、丁南轩、万成吾、方晗之、仝信西、郭清坡、张明生,他们大部分都是河南优级师范毕业生
当时这所学校名气极高,生源除了信阳以北外,还有正阳、确山、桐柏、泌阳的学生慕名而来
当时这些老师和学生在新革命思潮影响下纷纷参加了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们都成了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
民国29年(30年)改为信阳县第八区小学
仝泽生等人又将学校扩建为座南朝北一排平房21间7个教室
文昌宫作为老师办公室
另外在大东门庙内的八间房变成教室
1930年仝位西任校长(系开封师范优级学生)在他的创办下,学校已发展为6个班级250多人,当时聘请了许多思想进步的教师
程孤啼(解放后去了吉林省任省宣传部部长改名为程大荒)、蔡韬庵(解放后任河南省委委员)、仝荫伯、李伯安、刘雨时、涂体仁、仝可泉等分别去各省当了高级干部
抗战时期1940年学校迁到了明港镇南头中山街路西湖北会馆
1941年明港沦陷,学校又迁到邢集北天目山后白庙小镇上课
一年后因师生生活极其困难而解散
当时宋美玲与国民党第二集团军孙连仲爱人罗玉凤将邢集王岗沦陷区难童4000多名和学生送至重庆、桂林、叶县等保育院上学
这个期间的学生仝书德后来去了芝加哥大学荣获博士学位任焦作煤矿总工程师
苏文玲任武汉钢铁公司总工程师
苏勉在北京大学当了教授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等职
苏文镜是中国高级工程师
蔡云生曾任荆州地区专员、驻古巴大使后任湖北省农委主任
王宝庆任河南省政协委员
民国37年,由仝书琪又在湖北会馆再办淮北中学,经费自筹,绅商捐资招收50人,1949年又停办
在原校办二级学堂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
1953年底信阳县人民政府决定筹建信阳四中,次年由信阳一中拨来两班,又招收四个班,共六班,316人,老师30余人
信阳县便又有了一所公立中学
第一任校长叶本初,教务主任段崇明,总务主任张惠亭,校址在文昌宫,占地50亩,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1957年县政府将学校改为信阳县第一中学,一、二、三年级各四个班,共616人
1958年第一次招高中,1960年初中12个班,高中6个班,学生900多人,老师已50多人
学制为“三三”制
1961年底改为信阳县完中,1962年改为明港中学,1964年春又恢复信阳县第一中学
1966~1968年8月停办
1968年12月改为信阳县“五七”大学,设机电班2个,茶林班1个,兽医班1个,学生共208人
文革中,由于武斗,绝大部分校产毁于一旦,许多教学资料、图书、档案等有关价值材料洗劫一空
1971年初改为明港中学开始招初中和高中
文革后,1973年元月第一届毕业生初中6个班,高中8个班
1975年明港一中、明港中学两校合一,初高中各12班,学制“二二”制
1980年被省教育厅批准豫教108字号为信阳地区重点高中
1983年初中停招,专招高中生,共6个班,学生800多人,教职工90多人,教室50间,住房162间,仪器室11间,图书室5间,共228间房,建筑面积7351平方米,运动场1800平方米,教学仪器较为齐全,图书室和体育器材大致够用
1978年,学校建立了印刷厂,形成了勤工俭学办校
文革前约3000多人毕业,考上大专以上83人,中专280多人,还有1500多人走上了教育岗位
同时也有不少参军、招工,为祖国的大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中有县团级以上30多人,科级以上有300多人
信阳市第四高级中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