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废除在十九世纪中后期

科举制度废除在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华民族落后于世界,中国有个别先进知识分子走上了汲取西方文化改良中国的道路

鸦片战争以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之事连踵不断,八股选本中绝无应付此种危局之计,部分官僚搞起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改科举议、改会试议、停武试议、广取士议、采西学议等多种主张,要求把科举名额分一半给研习西方工艺技术科学的人才,给予举人待遇;并指责八股使“聪明巧智之士,穷老尽气,消磨于无用之事

” 光绪十年(1884年)的中法战争,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大量割地、赔款

许多忧国之士认识到,单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科学是远远不够的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发生了“公车上书”事件,康有为联络各省一千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由康有为撰写的“公车上书”中的几大主张之一,就有特别指出“八股取士”之戕害人才,主张发展教育、推广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他建议科举考试除头场四书五经外,二、三场均改考本国文史和外国学识;增加“艺学”,即天文、地矿、声、光、化、电、机器、外语等等学科,召考“艺学”秀才、举人、进士等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决意变法

梁启超联合在京举人,再次上书,要求变革科举

光绪帝接见康有为

康有为再度力陈八股之害,“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

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致大官

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

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胶州、旅大、威湾、广州湾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

得到光绪帝赞同

康有为即与杨深秀、徐致靖、宋伯鲁等人分别上疏折请废八股,改科举

当时不仅维新派人士力倡废八股,洋务派官员张之洞也赞成改革

另一方面,守旧派大臣却竭力反对

但是光绪帝下诏,“自下科为始, 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 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接着又连续下诏,令京师大学堂指日开办,将全国各地书院一律改为中学、西学之学校,废止科举中的最后阶段“朝考”,并且“不凭楷法取士”等等

 但戊戌变法不过一百零三天,以西太后为首的势力发动政变,除京师大学堂继续开办外,新政都化为泡影

清朝的最高权力仍掌握在那些腐朽的满洲贵族和八股出身的大臣之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朝迅速败于八国联军,北京沦陷,西太后挟光绪帝逃亡

创深痛巨的教训,终于使清政府懂得全面推行新政、革除弊法是唯一的自救之道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政府下诏改革科举,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科学技术)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凡四书、五经文,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武科生、童考试及武乡科、会试,著一律永远停止

”同时下诏广开学堂,兴办新式教育,基本上恢复了戊戌变法时的新政内容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上疏请渐行罢废科举,“使天下士子,舍学堂别无进身之路

”清政府举行了清朝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届会试、殿试,状元、榜眼、探花分别为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