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转变和优化教学观念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是有明显区别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不仅仅是本科和高职的叠加,需要在本科教育层次达到基本要求时,还需全面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
由由于高校所处地方和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较大差异,学校需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教学资源倾斜度、教学资金的配备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有精确的评价体系来适应地方经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
(二)构建全新的培养体系优化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以后进入企业后能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以此为背景,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3+1”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前三年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强化实践能力,为“最后一公里”的路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为了能够与行业需求接轨,在教学过程中还需积极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丰富学生实践知识的经验,促进形成专业素养
(三)创新课程内容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人才结构,促进行业所需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
在应用型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模拟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以及渗透教学法等,在教学中要横向联系,纵向推进,整合教学资源,在实训过程中完善就业技能和本领
(四)创建“双师型”队伍,提高教师水平建立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梯形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鼓励进修,也可给教师挂职锻炼的机会,促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转化
同时,也可聘请优秀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对师资队伍进行补充,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最新的电子信息专业研究成果,为毕业后进入该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将“课内课外”训练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教师采用采取循序渐进的分阶段模式,更好地将实践课程项目化、专业课程模块化,同时并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中综合性实验比例
坚持以提升学生能力的导向,结合实际,构建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在课外方面坚持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是科技竞赛为载体,通过实践训练与创新训练的结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的
坚持线上线下的融合方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从线上而言,要积极引入并加强慕课,资源共享课程、翻转课堂的等等,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平台,进行探究性学习,促使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线下
教师从学生实际入手,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教学个混合式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启发式等,实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夯实创新创业基础高校需立足于实际将创新教育和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同时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施院、校二级双重管理体制,全面推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
开辟第二课堂创业实践活动,对此高校可以举办或是组织学生去参与“创青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投入资金和物力,构建“创业者模拟演练沙盘”“校内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高校要加强与企业或是政府的之间的合作,最大的利用社会资源,成立校外平台,比如“实践教育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以便通过利用多元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三)重点提升师资建设,打造复合型教育团队高校可以通过兼职或是高薪聘请的方式,引入优秀教师、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等行业领头羊,指导高校的转型布局和电子工程信息专业建设的方向,在校内构建一支复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鼓励或是定期安排教师深入到企业参与信息工程项目,通过实践锻炼,促使教师创业教育背景的增强
高校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选派优秀教师到科研院进行进修,还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优秀企业进行学习,让教师国际化视野得以开阔,促使自身智知识储备量的完善
基于“新工科”背景的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质量评价体系革新①课程体系革新:新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应以传统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根据国家教育基本方针和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区域特点,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素养、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多方位发展
新的课程体系应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浓入到专业核心课程中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人才培养特色
②教学模式革新: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设备,跟踪和整合该专业最新技术和成果,多渠道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结合多元的教学工具,将丰富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积极创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和自主选择的课外知识体系,让学生多途径多渠道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积极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知识传授模式,以学生为课堂之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③质量评价体系革新:新工科背景下,积极构建符合专业发展趋势、有预见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有指导意义
各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该根据区域特色,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规范的多维质量评价体系
(二)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实践教学条件、设备的投入,为课程配备完善的实验条件,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以外,还需具备开阔的视野,捕捉新资讯的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合作,熟悉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和流程,具备行业职业素养,能在学生专业形成和就业方向给予专业指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和进修,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并在教研室内进行传帮带作用,打造一批高学历精专业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鼓励教师依托专业知识和背景,积极参与科学课题研究,相互合作,提高科研水平;鼓励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围绕课程教学,进行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方法探讨,大胆探讨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
(三)构建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当前,大部分高校还是根据国家教育指导部门的相关文件,通过专家评审,进行审核评估来评价高校的培养质量
新工科背景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多元多方位的因素
学校主体中,评价体系由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师资质量、教学条件、学生的道德修养、身心素质、知识能力水平、生源质量、就业率、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组成;政府主体中,评价体系包括办学资格、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用人单位主体中,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基本办公技能(计算机和外语水平)
只有综合这些因素的评价体系,通过追踪各个指标在一段时间内的评估及反馈,进行及时调整,才能培养出符合新工科背景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