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工程开采简史早在秦朝(公元前250年),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已在四川用与近代顿钻原理相仿的冲击钻法开凿盐井
在汉、晋时代,我国的劳动人民发现并利用了天然气
公元301年,晋朝人左思所作“蜀都赋”中有这样的诗句:“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

”晋朝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是描写公元347年前四川情况的史书,其中写有:“临邛县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火井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
家火煮之,得无几也
”这段文字就是汉末晋初在四川盆地采气熬盐的历史见证

在公元1000年左右的宋朝庆历年间,“卓筒井”出现了,它是我国钻井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卓筒井是下有竹筒套管的小井眼井
自此以后,井深已可达230m
明朝崇祯丁丑年(公元1637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珍贵的史书,它给我们留下了打盐井、火井和用气熬盐的图画,美国的《采气工程手册》还引用了它

清朝道光15年(公元1835年),我国钻井已突破千米大关,而美国在1859年才钻了一口21.69m的井
那年,在自流井构造顶部嘉陵江T3层中,磨子井发生强烈井喷
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1700年以来,在自贡地区210km2的土地上,共钻井11000口以上,其中采气50年以上的气井就有30多口
我国劳动人民对找寻天然气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对四川三叠系嘉陵江灰岩地层缝洞早有了很好的认识,他们说:“水和火都是从缝里出来的,要找水和火就要找缝”
我们的祖先还发展了一套井下工具,如:有了解井下情况的打印工具——泥娃儿;有作为井口测试或放空的“瓶塞子”、“通天枧”;有堵水和补井壁(称补腔)的工艺技术;有能做到边钻边采、边捞水边采气的井口装置——“康盆”;有高达百米的木制井架……,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长期残酷剥削和近百年来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使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在四川一共只钻了5口半井,还报废了3口,钻井深度仅1402m,只在2口井中获得了少量的天然气
这就是旧中国所谓“资源开发”的缩影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