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性关节炎病因学尚未完全明了
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免疫、环境、感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
1.遗传 在银屑病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具有明显重要性,并显示遗传的多基因性
早期的家族研究提示,在患有银屑病的先症者家庭中,PA的患病率增高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88例先症者中有11例发生PA
最近发现组织相容性抗原HLA-A1、B16、B17、B27、B39、Cw6和D7与银屑病性关节炎有关,约半数患者有HLA-B27
而单纯银屑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为HLA-B13、B17、Cw6及DR7
McHugh发现,HLA-DR7与慢性重症外周关节病相关;HLA-B27与脊椎炎或中轴性病变、青少年银屑病性关节炎累及骶髂关节显著相关
2.免疫异常⑴已有的研究证据提示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免疫机制起重要作用
用HLA-DR抗体和单克隆抗体OKT6双标记免疫荧光试验证明,HLA-DR角朊细胞(keratinocyte)存在于银屑病皮损和滑膜细胞中,而不出现于正常外观的皮肤上,也不在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cell)上,HLA-DR的表达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
在具有HLA-DR角朊细胞的患者中,银屑病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
因此用免疫化学染色检查银屑病皮损中的HLA-DR角朊细胞,可能有助于预测银悄病患者并发关节炎的高危性
HLA-DR4与关节炎中骨侵蚀的发生有关
⑵病毒或细菌感染可引起免疫异常:最近发现,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人群中,银屑病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关节炎可发生在HIV感染的任何阶段,且症状严重
有人从关节液中分离出HIV,并在单核细胞与淋巴中获得证实
在银屑病的斑块内,有革兰阳性菌聚集、抗链球菌抗体升高;在银屑病和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中,滑膜液内淋巴细胞转化对链球菌的应答增强
上述证据提示,免疫的相互作用和在银屑病与关节病中的免疫因素参与
DR角朊细胞、郎格罕氏细胞或其他类似细胞能加工处理细菌或其他抗原,并与真皮T细胞相互作用而导致发病
但这些不能证明免疫异常是是银屑病性关节炎的主要发病原因
3.环境因素 寒冷、潮湿、季节变换、精神紧张、忧郁、内分泌紊乱、创伤等,已被认为是在具有遗传倾向的个体中促发PA的重要环境因素
已有局部外伤后发生肢端骨质溶解的病例报告
有人认为关节损伤引起关节炎的机制与银屑病皮肤的Koebner现象相类似
病原微生物能侵犯人体引起疾病的微小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称病原体、致病微生物
例如细菌、病毒、放线菌、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宿主:能给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场所的生物包括人和动植物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类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
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只有一少部分能致病
很多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
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
每个人一生中可能会受到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生存的场所,我们称为病原体的宿主,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
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
感染和免疫是一对矛盾,其结局如何,根据病原体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
如果宿主足够强壮,可以根本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体也多半会逐渐消亡,于是患者康复;如果宿主很虚弱而病原体很凶猛,则感染扩散,病人将会死亡
除了宿主自身的力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和其它措施的协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疾病是可以很快治好的
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
一般地,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
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
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微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病原微生物毒素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外毒素,微生物死亡、细胞破裂后释放出的毒性物质—内毒素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造成的冻伤、烧伤、电击伤、放射性损伤、高原病、潜水病以及噪声对听觉、血压的不良影响等等已为人们熟知,但无线电报、电话、广播、电视、雷达的广泛应用,使现代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浸泡在各种频率的电磁波里讨生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未曾接触过的新环境,它对人类的生存繁衍有重大影响
化学因素化学损伤可以是急性的如化学物质的中毒、烧伤等,其损害可以立即显示出来,病因十分清楚;但也可以是慢性的需经过多年,甚至下一代才表现出来,这时的病因需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才能澄清; 自由基毒素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合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
免疫因素免疫功能障碍能导致疾病、衰老甚至死亡
人类机体具有一种“生理防御、自身稳定与免疫监视”的功能叫“免疫”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不管是外界进入人体的还是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一切病原物质、致病因子,以维持人类的健康
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的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免疫具有很多重要的作用1、生理防御,就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 2、自身稳定,人体组织细胞时刻不停地新陈代谢,随时有大量新生细胞代替衰老和受损伤的细胞
免疫系统能及时地把衰老和死亡的细胞识别出来,并把它从体内清除出去,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
3、免疫监视,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等疾病发生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
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4、免疫耐受,正常状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不导致自身免疫病,反之,对外来的病原体及有害生物分子表达的抗原,则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从这层功能上来说,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我和非我”功能
内分泌、外分泌失衡因素人体内的分泌腺或器官能分泌激素由血液输送到全身,调节、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就叫内分泌
内分泌腺分泌的分泌物称激素
内分泌即组织所产生的物质不经导管而直接分泌于血液(体液)中的现象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组织两部分构成
肾上腺、甲状腺、胰腺、胸腺、脑垂体、松果体细胞能分泌高效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他细胞外液途径作用于靶细胞,调节它们的生理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管道排出分泌物的现象,称为内分泌
中药在内分泌治疗有着独到的功效,通过调整内分泌、活血化瘀、行气补血,补精填髓等达到气血平衡,逐步清除体内代谢垃圾,使内分泌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外分泌腺是有导管的腺体
其分泌物不进入血液,由导管流出
如肝脏产生胆汁,通过总胆管流到十二指肠
唾液腺、汗腺、皮指腺、胃腺、肠腺等均属于外分泌腺
无论内分泌还是外分泌,对人类的健康、疾病和生命,起着决定性作用
精神因素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变化
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故称为内伤七情
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康复与恶化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行为及饮食毒素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
有蛋白毒素和非蛋白毒素
包括植物毒素、细菌毒素、动物毒素和真菌毒素四类微量毒素侵入机体后即可引起生物机能破坏,致使人类急性、慢性中毒甚至死亡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