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阅读推荐

艾萨克·牛顿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讲求事物的和谐,求和谐思想是正确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上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是圆形,因为只有圆运动才是完美的、和谐的,而地上的运动,例如重物直线下落是凡俗的

古希腊哲学家的和谐思想不能在天与地之间连贯

到了17世纪,牛顿用引力理论和运动三定律把天上行星和它们的卫星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上人间的统一,这是牛顿在自然哲学上的伟大贡献

众所周知,牛顿在理解光的本质上持微粒说

但他在同胡、惠更斯等讨论光的本质时,说光具有这种或那种本能激发以太的振动

这意味着以太是光振动的媒质(见以太论)

于此,似乎牛顿对光的双重性有所理解;其实不然,他对以太媒质之存在极似空气之无所不在,只是远为稀薄、微细而具有强有力的弹

他又申说,就是由于以太的动物气质才使肌肉收缩和伸长,动物得以运动

他又进一步以以太来解释光的反射与折射,透明与不透明,以及颜色的产生,他甚至于设想地球的引力是由于有如以大气质不断凝聚使然

《原理》第二编第六章诠释的结尾说,从记忆中他曾做实验倾向于以太充斥于所有物体的空隙之中的说法,虽然以太对于引力没有觉察的影响

14、15世纪以来欧洲的学者对以太着了迷,以太学说风靡一时

当时科学巨擘笛卡儿对以太存在深信不疑

他认为行星之运行可以以太旋涡来解释

以太学说成为一时哲学思潮

尊重实验的牛顿也不免卷入这股哲学思潮激流中去,倾向于它存在

当时人们对超距作用看法不一

牛顿曾经指出他的引力相互作用定律,并不认为是最终的解释,而只是从实验中归纳出来的一条规则

因此,牛顿并未就引力本质作出结论

牛顿在科学上的成就须由他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来寻根求源

牛顿的学生R.科茨曾在《原理》第2版序言中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凭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中国战国时期也有类似之处)总结出论断,例如泰勒斯的学说:万物的根源是水

即使像德谟克利特、卢克莱修的原子论,总的来说来评价还是很高的

但是他们的方法凭天才的臆测、思维与辩论,称之为思辨哲学

到了中世,经院哲学统治着欧洲

科学、哲学沦为神学的奴婢

到15、16世纪,哥白尼、G.布鲁诺、伽利略等人不畏入狱、火刑等坚持不屈地向教会作斗争,挣脱了侍奉上帝的桎梏

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测量和实验的风气逐渐形成了

在物理学科中伽利略的实验工作是实验物理学的开端,牛顿深受其影响

随后牛顿使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学形成一个光辉体系,同时也使科学实验方法闯入了哲学思想的殿堂

牛顿认为从现象中可以得出科学原理,或者说科学基本原理可以从现象中导得或推出

牛顿在《原理》和《光学》两书中明白表达他的做学问的方法,即要明白无误地区别猜测、假设和实验结果(及由此而归纳得出的结论),还有从某些假设条件下所得到数学推导

《原理》第一编十四章中处理细微粒子的运动和第二编命题23中设想气体中有相互排斥质点的模型都是牛顿运用具有物理实质性的数学模型的例子,但是他对这些问题缺少实质性的实验证据,未能写出无可辩驳的论述

论者可能认为牛顿只注重从实验运用归纳法得出定律,而无视演绎法的重要性

这是有违事实的

1713年牛顿在出版《原理》第2版时在给他的学生科茨的信中提到运动定律是居于首位的定律或称之为公理,并说它们都是从现象中推断或称演绎而来的,并运用归纳法使之普适化

牛顿说:“这是一个命题在哲学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的例证

”诚然,必须看到归纳与演绎不能人为地对立起来

恩格斯指出“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

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

牛顿在此早着先鞭

关于实验与假设之间的关系,牛顿在各种场合都有论述

他在给奥尔登堡的信中说:“进行哲学研究的最好和最可靠的方法,看来第一是勤勤恳恳地探索事物的属性并用实验来证明这些属性

然后进而建立一些假说,用以解释这些事物的本性

”给科茨信中说:“任何不是从现象中推论出来的说法都应称之为假说,而这样一种假说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物理学的,无论属于隐蔽性质的还是力学性质的,在实验哲学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

”牛顿这些论述奠定了自然哲学的基础,启开了实验科学的大门,300年来为自然科学的繁荣立下了不朽功勋

牛顿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不同于那些只从简单的物理假设出发的人,而是通过逻辑的演绎法得到对事物现象的解释

爱因斯坦指出:“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

”“在牛顿之前还没有什么实际的结果支持那种认为物理因果关系有完整链条的信念

”牛顿是完整的物理因果关系创始人;而因果关系正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

牛顿出身于笃信基督教的家庭

在剑桥求学时代,他就怀着宗教生活里亦如科学实验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幻想和工作

《原理》完成后,他便着手有关基督教《圣经》的研究,并开始写这方面的著作,手稿达150万字之多,绝大部分未发表

可见牛顿在宗教著述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的精力

关于牛顿在1692~1693年间答复本特莱大主教4封信论造物主(安拉,真主,上帝,亚伯拉罕)之存在,最为后人所诟病

所谓神臂就是第一推动出于第四封信中

从现代宇宙学来说,第一推动完全可能在物理框架中解决,而无需“神助”

牛顿反对当时的英国国教

他反对三一教义,但不鲜明表白自己的意志,只是隐蔽地表明不愿担任圣职

总之,在对于宗教问题上牛顿比之于他的先驱者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赴汤蹈火而不辞的精神,则逊色多了

1942年爱因斯坦为纪念牛顿诞生300周年而写的文章,对牛顿的一生作如下的评价“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一幕才能理解他”

此赞语最恰当不过的了

牛顿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牛顿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连同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一套初具规模的物理学方法论体系,给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18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变革及机械唯物论思潮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这里只简略勾画一些轮廓

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力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

事实上,牛顿把一切化学、热、电等现象都看作“与吸引或排斥力有关的事物”

例如他最早阐述了化学亲和力,把化学置换反应描述为两种吸引作用的相互竞争;认为“通过运动或发酵而发热”;火药爆炸也是硫磺、炭等粒子相互猛烈撞击、分解、放热、膨胀的过程,等等

这种机械观,即把一切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归为机械运动的观点,把解释机械运动问题所必需的绝对时空观、原子论、由初始条件可以决定以后任何时刻运动状态的机械决定论、事物发展的因果律等等,作为整个物理学的通用思考模式

可以认为,牛顿是开始比较完整地建立物理因果关系体系的第一人,而因果关系正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

牛顿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正如他在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中的贡献一样,不只是创立了某一种或两种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论体系,提出了几条方法论原理

在牛顿《原理》一书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科学方法:①实验——理论——应用的方法

牛顿在《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法论证其他的现象

”科学史家 I.B.Cohen正确地指出,牛顿“主要是将实际世界与其简化数学表示反复加以比较”

牛顿是从事实验和归纳实际材料的巨匠,也是将其理论应用于天体、流体、引力等实际问题的能手

②分析——综合方法

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观点),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如积分,也包括天与地的综合、三条运动定律的建立等)

牛顿在《原理》中说过:“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

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综合的方法则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已经把它们定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③归纳——演绎方法

上述分析一综合法与归纳一演绎法是相互结合的

牛顿从观察和实验出发

“用归纳法去从中作出普通的结论”,即得到概念和规律,然后用演绎法推演出种种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检验、解释和预测,这些预言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得到证实

当时牛顿表述的定律他称为公理,即表明由归纳法得出的普遍结论,又可用演绎法去推演出其他结论

④物理——数学方法

牛顿将物理学范围中的概念和定律都“尽量用数学演出”

爱因斯坦说:“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满足近代物理学家对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顿最伟大的理智成就之一”

牛顿把他的书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好说明这一点

牛顿的方法论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学中的推理法则”中的四条法则中,此处不再转引

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简单性原理(法则1),因果性原理(法则2),普遍性原理(法则3),否证法原理(法则4,无反例证明者即成立)

有人还主张把牛顿在下一段话的思想称之为结构性原理:“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的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规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体系被爱因斯坦赞为“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纲领”

这是一个指引着一代一代科学工作者前进的开放的纲领

但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不可避免地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是科学处于幼年时代的最高成就

牛顿当时只对物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作了初步系统研究,并且把时空、物质绝对化,企图把粒子说外推到一切领域(如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他所发现的“牛顿环”),这些都是他的致命伤

牛顿在看到事物的“第一原因”“不一定是机械的”时,提出了“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地井井有条……是否好像有一位……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问题,(《光学》,疑问29),并长期转到神学的“科学”研究中,费了大量精力

但是,牛顿的历史局限性和他的历史成就一样,都是启迪后人不断前进的教材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