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大地测量学发展历程18世纪中叶以前,人们是单纯采用几何大地测量方法测定地球形状的
1743年法国的A.C.克莱洛在其著作《地球形状理论》中,认为地球的外表面应是一个水准椭球,即椭球表面上各点的重力位相等,从而论证了重力值(物理量)和地球扁率(几何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一论证称为克莱洛定理
这一定理奠定了用物理方法研究地球形状的理论基础,形成了物理大地测量学的核心内容
19世纪初,法国的P.S.拉普拉斯和德国的C.F.高斯、F.W.贝塞尔等都认识到椭球面不足以代表地球表面
1849年,英国的Sir G.G.斯托克斯提出在地球的外重力位水准面上给定重力和重力位,已知地球离心力位,可以求出这个外重力位水准面的形状和外部重力位,无须对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作任何假设
但为了求得唯一解,水准面外部不能有质量存在
1945年,苏联的M.C.莫洛坚斯基提出了用地面重力观测来确定地球形状的理论,从而回避了长期无法解决的归算问题
但是仍然存在资料(重力数据)不足的矛盾
困难在于莫洛坚斯基理论虽然严密,但在高山地区所需要的数据众多,目前条件下很难满足
1964年瑞典的布耶哈默尔(A.Bjerhammer)应用重力延拓方法,1969年丹麦的克拉鲁普(T.Krarup)和1973年奥地利的莫里茨(H.Moritz)应用最小二乘法的拟合推估的方法进行解算,初步解决了上述的困难
人造地球卫星出现后,人们可以根据卫星轨道摄动理论,利用卫星观测资料,或综合利用地面重力测量资料和卫星观测资料来确定全球性的地球形状及其外部重力场,从而又丰富了物理大地测量学的内容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