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俄罗斯1.曙光号功能货舱(Zarya)曙光号(Zarya)功能舱为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于1998年11月20日由俄罗斯“质子-K”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曙光号是国际空间站的基础,能提供电源、推进、导航、通信、姿控、温控、充压的小气候环境等多种功能
它由“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晶体”舱演变而来,寿命13年,电源最大功率为6千瓦,可对接4个航天器
曙光号重量为24.2吨(其中包括4.5吨燃料),长13米,内部容积约72立方米(可用面积为40平方米)
它可以在不补充燃料的情况下连续飞行430昼夜
命名由来:Zarya名字源于俄语Заря́,用英语解释是dawn,Sunrise的意思
“曙光”号功能舱源于俄罗斯当年为“礼炮”号空间站所研制的TKS飞船,由美国出资,俄罗斯制造,命名为“Zarya”的含义在于此功能舱的发射标志着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新时代的到来
2.星辰号服务舱 (Zvezda)星辰号(Zvezda)服务舱是国际空间站的核心,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星辰号服务舱由俄罗斯出资和建造,于2000年7月12日发射,7月26日与国际空间站联合体对接
星辰号长13米,重19吨,由过渡舱、生活舱和工作舱等3个密封舱,和一个用来放置燃料桶、发动机和通信天线的非密封舱组成
生活舱中设有供宇航员洗澡和睡眠的单独"房间",舱内有带冰箱的厨房、餐桌、供航天员锻炼身体的运动器械
星辰号发射之后,对接的3个舱段和辅助设备组成了质量为73吨、运行在397千米、倾角为51.6度的轨道上的空间联合体,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使国际空间站具备了接待航天员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命名由来:Zvezda 源于俄语 Звезда,用英语解释是“star”的意思
该舱基本框架结构被称为“DOS-8”,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计划建造的“和平号-2”(Mir-2)空间站的核心,因此在制造过程中,“星辰”号服务舱常被称为“Mir-2”
1999年初,俄罗斯正式将其命名为“星辰”号
莫斯科时间2021年7月29日16时29分06秒(北京时间21时29分06秒),“科学”号实验舱与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成功对接
数据显示,空间站和实验舱各系统工作正常
3.码头号对接舱(Pirs)码头号(Pirs)对接舱由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研制,重约4吨,体积为13立方米,于2001年9月15日发射
舱外有1mm厚的微流星防护板和多层隔热材料
共有2个对接口,1个主动对接口和1个被动对接口,主动对接口与星辰号服务舱对接,被动对接口留给联盟飞船和进步飞船等对接
对接舱的一侧还有一个隔舱,当航天员穿上宇航服,调节好隔舱中的气压后,就可以打开隔舱门进行太空行走,出舱舱门直径为1000mm
码头号有助于增加国际空间站与地面间的货物、人员运输
2021年7月26日,俄罗斯“码头号”(Pirs)舱段由“进步号”货运飞船从国际空间站拖走,在随后的大气再入过程中被烧毁
近20年来,它作为气闸舱,支持开展了52次太空行走,并充当了“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的对接口
4.搜寻号小型研究模块(Poisk)搜索号小型研究模块(Poisk)于2009年11月10日发射,为舱内和舱外的基础和应用实验和研究提供支持,在停靠到星辰号服务舱后为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等提供对接口
可作为气闸舱提供2个航天员的出舱口
在密封舱内为实验设备和货物存储提供2立方米的可用空间,它还有2个基准点用于安装舱外实验载荷及货物,在其密封舱内可储存870kg的货物
5.黎明号小型研究模块(Rassvet)黎明号(Rassvet )小型研究模块在2010年5月由美"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运送至国际空间站
黎明号实验舱长约7米,重约7.8吨,主要用于科学实验
6.科学号多功能实验舱(Nauka)2021年7月29日,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发表声明说,俄“科学”号(Nauka )多功能实验舱当天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7.码头号节点舱(Prichal)当地时间2021年11月26日18时19分,载有“码头(Prichal)”号节点舱的俄罗斯进步M-UM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