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发行公债

财政赤字发行公债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

这是因为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具有安全性﹑收益性和和流动性的特点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行公债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认购者都有好处,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也最易于为社会公众所接受

但是政府发行公债对经济并不是没有影响的,首先,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公债发行会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其次当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持有公债时,通过货币乘数会产生通货膨胀效应

因此,政府以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并不意味着一国经济由此而避免了通货膨胀压力

挤出效应:发行国债,货币资金将被回收,市场流通的货币量下降,货币供求关系导致利息率上升,借贷数额下降,投资下降

影响通常赤字增加,很容易导致通胀

那么在通胀情况下,借款人会增发债券(通胀情况下借款人借钱是有力的)而贷出资金者会把资金更多进行事务投资而减少债券购买

此外,如果考虑“李嘉图等价效益”由于政府发债最终都要依靠未来的增加税收来偿还

 当人们意识到这点也就意识到购买国债未必能获得收益(因为在未来政府有可能通过提高税率来偿还国债),那么人们就不会购买国债

因此,一方面是国债供给增加;另一方面是债券需求的不变、甚至下降,都会导致债券价格下降

我们知道债券价格与利率是成反比,因此,此时利率就会上升,所以连续来看赤字会导致利率上升

相关政策重要性在经济萧条时期,赤字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

凯恩斯认为,财政政策应该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因此,赤字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因为:第一,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

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

第二,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

第三,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财政赤字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公债哲学”

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发行公债来进行的

公债并不是直接卖给公众或厂商,因为这样可能会减少公众与厂商的消费和投资

使赤字财政政策起不到应有的刺激经济的作用

当经济恢复发展起来后,就可以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收,从而偿还政府债务

积极作用赤字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运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项短期政策

在短期内,经济若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社会的闲散资源并未充分利用时,财政赤字可扩大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回升

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功不可没

从这个角度说,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实际上财政赤字是国家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目标,依靠国家坚实和稳定的国家信用调整和干预经济,是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

消极作用1.赤字财政政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

刺激投资,就是扩大生产能力

实行扩张性政策,有可能是用进一步加深未来的生产过剩的办法来暂时减轻当前的生产过剩

因此,长期扩张积累的后果必然会导致更猛烈的经济危机的暴发

2.财政赤字可能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引发财政危机

财政风险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国家机器的运转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当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时,轻者导致财政入不敷出,重者引起财政危机和政府信用的丧失

财政赤字规模存在着一个具有客观性质的合理界限,如果赤字规模过大,会引发国家信用危机

对财政赤字风险性的评价,国际上通常用四个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当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四是国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

3.赤字财政政策孕育着通货膨胀的种子,可能诱发通货膨胀

从某种程度上说,赤字财政与价格水平的膨胀性上升有着固定的关系

其原因并不难寻

在一个社会里,赤字财政导致货币需求总量增加,而现存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却没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这必然要使经济产生一种通货膨胀缺口,引起价格水平提高

在财政赤字不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情况下,赤字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