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论简介“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原籍奥地利的美国J.A.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和《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1939)等著作中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表现为生产技术经常有所改进,国民收入经常有所增长,其根本的动因,在于为数不多的、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率先进行的创新活动
所谓创新,指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制造新的产品,发现和利用新的原料,开拓新的市场以及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
率先进行创新的企业家,借助银行提供的贷款,创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改进产品的品质,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获得企业利润

当一项创新被证明为成功时,其他按陈规办事的经理人员群起仿效,造成经济高涨
每一次创新造成的经济高涨之所以必然继之以危机和萧条,据说这是由于高涨期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为过度的乐观心理所支配,生产者过高估计了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从而过度地扩大了投资;消费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收入,常常用抵押贷款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消费者的过度购买又促进了生产者的过度投资
所以熊彼特实际上是把危机和萧条的根源,归结为人们错误的心理状态引起的过度投资和过度举债
熊彼特认为,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存在着三种经济周期:①苏联Н.Д.康德拉季耶夫(1892~1938)于1925年提出的大周期(或称长波),这种周期的长度为50~60年
②法国C.朱格拉(1819~1905)于1862年谈到的平均长度为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③平均长度大约40个月的小周期,亦称短波,或美国J.基钦谈到的基钦周期
熊彼特认为,上述现象可以从他的创新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创新的特点之一是,它不是均匀地连续出现,而是时断时续地出现,所以经济发展的进程表现为繁荣与萧条交替更迭,反复出现
大周期根源于影响巨大历时持久的创新,如第一个长波导源于产业革命带动的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二个长波来自铁路的兴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第三个长波标志着电气、化工和汽车工业蓬勃兴起的时代
至于通常所说的经济周期和短波,则可用影响较小的创新加以说明
资本存量调整理论这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泛流传的一种周期理论
挪威R.弗里希(1895~1973)的《动态经济学中的扩散问题和冲击问题》(1933)一文可视为这一理论的先驱者
它的主要倡导者有美国P.萨缪尔森、A.汉森、R.M.古德温、J.S.杜森伯里(1918~ ),英国R.F.哈罗德(1900~1978)、N.卡尔多,瑞典E.伦德堡(1907~ ),荷兰J.丁伯根(1903~ )等
英国J.R.希克斯(1904~ )的《经济周期理论》(1950)则是综合各家之说而又自成一体,用比较通俗的形式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种理论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单纯用文字阐述,有的采用数学方法的推论,有的结合实际统计资料进行经济计量学的估算参数;在数学模型中,有的使用固定参数的线性方程,有的引进非线性方程
但它们一般包括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论点:①吸取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说”,即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生产和就业,取决于总支出或总需求,即取决于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开支和进出口余额等四项之和
②投资支出的变动是决定经济波动之关键性因素
就是说,净投资的变化引起的资本存量的变动,标志着和决定着经济活动之循环变动,故名资本存量调整理论
③用“乘数原理”与“加速度原理”的相互作用、自我加强来解释国民收入之累积性的上下波动
所谓“乘数原理”是说,一个社会的总支出或总需求的各个项目中,除消费支出以外的其他任何一个项目之自发的初始的变化(增加或者减少),通过连续带动消费需求和消费品的生产,将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化(增加或者减少)
所谓“加速度原理”则是描述物质产品的生产的一种技术方面的数量关系,即在使用固定资本的情况下,为了增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要增加的投资(建造新厂房增添新设备和原材料等)将是增产的产品价值的若干倍
这样,任何外生因素(如自发的私人投资或者政府开支或者出口)的增减变化,通过经济体系内部的消费需求与投资支出这两项因素之相互推动这一自我加强的运行机制,使国民收入的变动进程,表现出典型的经济周期型式
简评资产阶级各种经济周期理论之共同的错误在于,它们把一些对社会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实际进程会发生影响的因素,诸如货币信用情况,心理因素,生产的技术条件乃至国家的政策措施等等,说成是周期性经济波动的原因
这显然是用一些表面上确实存在的现象,来掩盖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危机的实质性原因,否认周期地发生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