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粘性规避解释2、用损失规避解释价格粘性行为经济学中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表明:人们强烈厌恶相对损失,一定金额的收益所引起的效用增加低于相同数量的损失所引起的效用减少
阿克洛夫用这一损失规避(lossaverse)规律来解释工资的向下粘性:工人反感相对损失而强烈抵制工资的减少,从而可以间接地解释向下的价格粘性(垄断竞争环境下名义工资的粘性导致名义价格的粘性)
这实际上是对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相同观点的现代诠释:行为经济学对凯恩斯的粘性工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进一步地,夏佛等人十年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者调查了美国、加拿大、瑞典的历史数据、并对不同行业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结果表明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工资/价格的粘性行为
按照新凯恩斯主义者的分析,工资具有粘性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合同的长期性:过于短暂的合同会增加劳资双方的谈判成本和调整成本,工资调整总是缓慢的;交错工资调整:使工资并没有伴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作相同比例的上升,这种工资调滞后和不到位就使工资具有一定程度的粘性
合同签订的批数越多,平均工资调整的速度就越慢,从而粘性就越大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