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纳米发展历史

45纳米发展历史1906年,世界第一枚电子器件划时代而生

此后百年间,随着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成功开发,人类开始步入速度惊人的芯片时代

众所周知,能够带来突破性性能与尺寸的新体系结构,需要在更小的体积内放入更多数目的晶体管,这需要更高级的芯片制程工艺

从第一颗处理器到90纳米处理器,乃至65纳米处理器都是如此

英特尔把这种以两年为周期的芯片与微体系结构快速发展步调称为“Tick-tock”战略

当硅制程技术“Tick”与微体系结构“Tock”交替发展到65纳米阶段时,进一步突破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

我们知道,一般的晶体管可分为低电阻层、多晶硅栅极和二氧化硅电介层

其中,二氧化硅电介层在65纳米时代已降低至相当于五层原子的厚度,再进一步缩小则会遭遇电介层的漏电而达到极限

但是,对业界影响深远的摩尔定律并没有因此而失去效力

经历千万次的试验,英特尔将一种熔沸点和强度都极高且抗腐蚀性的新型金属铪(Hf)运用到芯片处理技术当中,创造出英特尔45纳米高K金属栅极硅制程技术层,替换二氧化硅电介层

英特尔45纳米高K技术能将晶体管间的切换功耗降低近30%,将晶体管切换速度提高20%,而减少栅极漏电10倍以上,源极向漏极漏电5倍以上

这就为芯片带来更低的功耗和更持久的电池使用时间,并拥有更多的晶体管数目以及更小尺寸

2007年,英特尔发布第一款基于45纳米的四核英特尔至强处理器以及英特尔酷睿2至尊四核处理器,带领世界跨入45纳米全新时代

难以置信的伟大突破!请继续探索45纳米世界,发现更多惊奇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