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战役德国背景

大西洋战役德国背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海军重整旗鼓的前途也日益明朗

希特勒向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元帅允诺,在未来的建军计划中,海军在公平的分配中将占优先地位

这赢得了雷德尔和全体海军人员的拥护

雷德尔随即制定了一个代号为“Z”的海军建设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是在8年至10年内建立起一支足以同英国进行海上主力决战的强大水面舰队

它包括10艘大型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巡洋舰,4艘航空母舰,44艘轻型巡洋舰,68艘驱逐舰,90艘鱼雷艇和249艘潜艇

但潜艇部队司令官邓尼兹却竭力反对这项计划,认为如此长久的计划是不现实的,德国必须集中资源尽快建造足够的潜艇,以便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对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以致命的打击,而潜艇是达到这一目的最实际最有效的手段

但他争得的最好结果是:优先建造战舰,同时建造潜艇

希特勒的首要目标是征服欧洲大陆,然后再迫使不列颠帝国求和,因此在其扩军计划中,一直把陆军和空军作为发展重点,虽然他同意了雷德尔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实际上海军还是被置于其次考虑的地位

基于此,希特勒在1935年同英国签定了丝毫不危及英国海军优势的《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德国海军的吨位数为英国的35%,这样使英国可能不会再干涉德国在欧陆上的军事冒险

总之,从战略意义上讲,德国海军的发展和建设是起辅助作用且处于从属地位

这成为德国海军将领一再埋怨的永久话题之一

德国最高统帅部在军备上所犯的战略性错误使德国海军的发展和建设速度缓慢

到1939年,雷德尔手里只有3艘袖珍战列舰和57艘潜艇,能随时开往大西洋执行任务的只有2艘袖珍战列舰和23艘潜艇

邓尼兹为此抱怨道:“这样少的武器只能起到刺痛敌人的作用,而不可能使一个世界第一流的海军强国求和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