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川秀树介子假设1935年,汤川秀树提出“介子论”,对质子和中子的结合做了很圆满的解释
汤川秀树假设质子和质子间,质子和中子间,中子和中子间,都另有一种交互吸引的作用力,在近距离时,远比电荷间的库仑作用力为强,但在稍大距离时即减弱为零,这种新作用称为核子作用或强作用
它是由于交换一种粒子称为介子而生的交互作用

他说,质子(为费米子)和中子会扭曲周围的空间(核力场),为了抵消此一扭曲,遂产生了虚介子(介子为玻色子),藉着介子的交换,质子和中子才能结合在一起.结合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以质子和中子间新粒子的交换(介子叫“π介子”)描述原子核的交互作用,汤川秀树推测粒子的质量(介子)大约是电子质量的200倍,这是原子核力介子理论的开端
质量为电子200倍的粒子在宇宙射线中被发现,那时物理学家最先想到的是,它就是汤川秀树的π介子,后来才发现它是μ介子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