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理论监管的最优相机理论类似于政府的最优相机决策,该理论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确定政府如何介入监管
该理论主要应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工具来分析监管问题,对存款人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搭便车”偏好分析,引入存款人集体行动失灵,将监管者和被监管者所面临的信息、约束条件等纳入一个框架进行综合分析
Dewatriport和Tirole(1993)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来专门分析银行监管,并提出“代表假说”理论,昂贵的监管成本使政府监管机构和自律性监管组织来充当中小投资者的公共代表
从这个角度看,监管是一种节约委托—代理成本的捷径
但是对于监管模式的选择,由于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导致监管不是最优的
具体到一国采取相机监管还是基于规则的非相机监管,主要取决于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独立性强的监管机构才可以被赋予相机监管的权力
Kane(1997)从动态的角度即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以及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机制入手揭示它们之间动态博弈的过程,即形成监管、逃避、改革、再逃避、再改革的循环
政府的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发展,需要引进监管竞争机制
同时,他也研究了如何强化金融监管职业道德,并解释了纳税人如何才能从法人治理理论得出的结论中获益,以加强习惯法职责施加于监管官员的实际激励作用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