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学定价模型

现代金融学定价模型在整个金融分析的框架中,不确定性概念的引入是具有重大作用的

最早Kenes(1936)和Hicks(1939)提出了风险补偿的概念,认为由于金融产品中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应该对不同金融产品在利率中附加一定的风险补偿

随后,Von Neumann(1947)应用预期效用的概念提出了解决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选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Markowiz(1952)发展起了证券组合理论,他认为投资者选择证券组合时关注的只是未来现金流的均值与方差

他假设投资者的预期效用符合二次分布或者是多项式分布

Markowiz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在不确定的前提下,最优的投资决策是分散化持有

Tobin(1958)认为投资者出于自身流动性偏好的不同选择收益与风险的均衡

这进一步完善了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的框架

在资产定价领域另一著名的理论模型就是资本定价模型(CAPM),Sharp(1994)和Lintner (1995)用公式简明地表述了资产组合的价值与无风险利率以及资产的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

Black(1972)推出了即使在不存在无风险资产的情况下,Sharp和CAPM公式仍然成立,只是无风险利率被包括整个市场上所有资产的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代替

与CAPM模型同时代出现的资产定价模型还有Ross(1977)的套利定价模型(APT)和Lucas(1978)典型代理资产定价模型

以CAPM为代表的资产定价模型,为资产定价提供了一个简洁的计算方法,并且得到了一些在实证方面的研究的支持(Fama and Macbeth,1973),但是对现实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仍然缺少有效的解释能力,Brennan(1989)认为CAPM是建立在所有投资者对投资的预期与风险都具有共同的估计与判断,并且所有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一致的假设基础之上,这一假设与现实不一致,这是导致CAPM对一些现实问题缺少解释力的根本原因

以后正是对这些假设的质疑,推动了信息不对称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