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变迁外滩特色建筑群保存至今的共有23幢房屋
从上海开埠到形成今日的格局,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建筑变迁
19世纪中下叶(1843~1895年)为第一阶段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商怡和洋行率先在外滩北京路口租地,越二年建居住和办公合一的2层楼建筑
到道光二十九年从洋泾浜到北京路,外滩已有11家洋行建了类似的建筑,这些砖木结构楼房多为英国乡村建筑样式,或者是带有宽大内长廊式阳台的东印度式建筑(券廊式)
在19世纪60~80年代陆续翻建,出现一批仿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到19世纪末,外滩的建筑已鳞次栉比
这一时期建筑,尚存的只有33号原英国领事馆
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9年)为第二阶段
随着地价上涨,水泥等新材料的引入,外滩建筑约有近半进行重建,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次在三四层至六七层
建筑风格上出现了向近代建筑形式过渡的折衷式
内外装修讲究、设施增多,汇中饭店安装了上海最早的电梯
这一阶段建筑保存至今的有10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20~1937年)为第三阶段
恰和、汇丰、江海关、沙逊等11幢建筑又翻建成高楼大厦
新建筑特点是体量大,8层以上高层几占一半
建筑形式出现了立面简洁的早期现代派、许多建筑气派豪华,装饰富丽堂皇,设施更趋完善,出现了上海最早使用冷暖气设备的建筑(汇丰银行)
这一阶段,除建于民国37年(1948年)的交通银行大楼外,已基本形成今日的外滩建筑群格局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