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管理管理误区量化才能管理好“凡是能够衡量到的,就能够做得到
”日常管理中,大部分企业老总均从这一管理思想出发,把企业的所有目标均细化为小目标分解到基本单位,认为只要每个基本单位都把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企业总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殊不知,一个公司的发展目标中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无法用量的指标来预测和评价(如业界认同度、标准制定能力、核心产品竞争力等等)
由于这些指标相对抽象而且难以直接测量,所以企划部门只能选取诸如销售额等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评价公司的发展,指标分解时也只能分解可以量化的指标,而这些表面指标上的公司进步,很可能是公司陷入机构臃肿或者财务困竭的结果
事实上,量化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引导公司全体员工的行为方向,使员工的工作目标与公司的组织目标相一致,通过整合员工资源以有效实现公司的目标
用衡量指标来支持目标实现,这才是设计或选取指标的真正也是唯一原则
可定量或易量化的指标可能会违背这一原则,因此也就可能将员工的工作引入一个错误的方向
方案是一个综合的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要的其他因素
一项方案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通常情况下,一个主要方案(规划)可能需要很多支持计划
在主要计划进行之前,必须要把这些支持计划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
所有这些计划都必须加以协调和安排时间
指标越精细越好为了实现某一时期的企业目标,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站在“职能”的角度,利用自身最擅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心设计出公司目标的精细化、个性化指标体系:考核指标、计划指标、财务指标、经济责任制指标、统计指标……而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似乎没有人关心这个
其结果是,公司的长远目标要么缺失,要么发散,公司上上下下迷失方向,造成很多部门和员工工作上的路线错误,越“正确”地做事,越偏离公司目标
误区之三:财务指标是关键 量化管理实践中,许多企业认为企业目标的实现与否,关键是看财务指标,财务目标实现了,企业目标也就基本上实现了
殊不知财务指标注重的只是对过去结果的反映,对企业发展状况和管理状况表现很少
只注重财务指标,不主动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管理,并不能与组织的战略目标有机融合起来
财务指标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股东的价值取向,偏重短期利益,容易引发公司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短期化
单一的财务指标导向,往往忽视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决定要素--客户,缺乏对客户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而导致公司基本目标的偏离
此外,单一的财务指标也反映不出企业竞争优势所在--核心能力,必然难以引导企业持续成长和发展
事实上,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的竞争规则已经发生变革,速度、客户、市场已成为新的管理关键词
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战略目标、战略管理程序,反思单一的财务指标体系
误区之四:将指标量化到部门 一般地,在制定企业目标之后,使设计好指标体系,再根据部门职能分工,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最后将指标量化,作为考核部门绩效的标准
这是多数公司的实践思路
但是这里存在
几个问题:-是指标往往是整体性的,分解不了,比如企业的发展,很难用单纯的销售额或者规模来衡量
二是很多指标是多个部门或团队共同承担的,落实不下去
比如业界影响力,需要全体部门同心协力并且持续努力才能达到、三是不少指标无法量化,量化倒不如围绕指标制定工作计划
四是考核部门容易落空:因为部门是个组织结构的概念,考核就要到人,先到管理者再传递到员工
有时候出了问题却无法明确责任归属,集体负责常常落空为“集体免责”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