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曲折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曲折发展上海师范学院1958年7月22日,创办刚满两年的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合并成为一所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任命教育家廖世承担任第一任上海师范学院院长

原与第二师院相邻的上海音乐学院旧址,划归上海师范学院,成为上海师院东部

原二师院为上海师院西部

全院总面积占地558.65亩

1958年暑假,招收新生1574人,在校学生达4160人

翌年暑假,招收新生2448人,在校学生在达5935人

教师人数也随之增加

上海师范学院迅速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上海地方高校

1958年11月,由物理系航模队制成的上海市第一架载人滑翔机“上师1号”试飞成功

1959年3月,《上海师范学院学报》创刊号出版

1960年2月,举行中国共产党上海师范学院第一届全体党员大会

1961年9月,上海工农师范大学和松江师范专科学校撤销建制,两校在校学生转入上海师范学院

1965年起,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是上海市最早开展留学生汉语教育的学校

 1965年6月,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从华东师范大学迁入上海师范学院

至1965年7月,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2643名,他们中的大多数分配在上海市各中等学校,为上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文史学家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至1966年“文革”前,12年来,不少学科相继脱颖而出,不少教师学术研究令人注目,如外国文学翻译家朱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马茂元、现代汉语专家张斌、中国古代史专家程应镠、中国近代史专家魏建猷、光学专家沈德滋等

这些专家在学术界有较高声望和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还举行过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并带出了一批后起之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9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合并组建1971年底,上海市委作出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的决定

1972年5月,上海师范学院等五校正式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

校部及理科设在原华东师大,文科设在原上海师范学院

原华东师大校址为上海师大本部,原上海师范学院校址为上海师大分部;学校大丰“五七”干校南迁奉贤

更名后的上海师范大学设历史、中文、政教、外语、教育、革命文艺、军体、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12系文理两科

“文革”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很多教师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困难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抗争

在5校合并期间,学校中文系根据国务院布置,在校建立了二十四史标点组,并承担“宋史”的标校任务

物理系、化学系的一些教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进展,如“催化电子理论在光合作用中的应用”,“DJS112型电子计算机”、“场致发光屏”、“镉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和应用”以及与其它单位合作的“氯碱工业高氧超阳极涂层”等

其中“场致发光屏”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