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方案设计一般方法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可以分为任务分析、方案构思和方案完善三个阶段
其顺序过程不是单向的、一次性的,而需要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完成
因此,遵循这样的设计过程,不同的设计者会采用多种方法深入到方案创作之中,当然也会针对同一设计任务产生丰富多样的设计结果
总结起来,可大体概括为两种倾向的设计理念及方法,即“先功能、后形式”和“先形式、后功能”两类
作为初学者而言,在了解了各种设计方法及建筑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可逐步完善个人的建筑设计观及具有个人风格的设计方法
任何一种设计方法都是要经过前期的任务分析阶段
即对设计对象的功能环境有了一个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把握之后,开始进行方案构思,然后逐步完善设计方案,直到完成
这两大类设计方法的最大差别主要体现为方案构思的切入点与侧重点的不同
(一)“先功能、后形式”式方法“先功能、后形式”是以平面设计为起点,重点研究建筑的功能需求,当确立比较完善的平面关系之后再据此转化成空问形象
这样直接“生成”的建筑造型可能是不完美的,为了进一步完善需反过来对平面作相应的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先功能”的优势在于:其一,由于功能环境要求是具体而明确的,与造型设计相比,从功能平面入手更易于把握,易于操作,因此对初学者最为适合;其二,因为功能满足是方案成立的首要条件
从平面入手优先考虑功能势必有利于尽快确立方案,提高设计效率
“先功能”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空间形象设设处于滞后被动位置,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建筑形象的创造发挥
(二)“先形式、后功能”式方法“先形式、后功能”则是从建筑的体型环境入手进行方案的设计构思,重点研究空间与造型,当确立一个比较满意的形体关系后,再反过来填充完善其功能,对体型进行相对的调整
如此循环往复
直到满意为止
“先形式”的优点往于,设计者可以与功能等限定条件保持一定的距离,更利于自由发挥个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会产生富有新意的空间形象
其缺点是由于后期的“填充”、调整工作有相当的难度,对于功能复杂、规模较大的项目有可能会事倍功半
甚至无功而返
因此,该方法比较适合于功能简单、规模不大、造型要求高、设计者又比较熟悉的建筑类型
它要求设计者具有相当的设计功底和设计经验,初学者一般不宜采用
在实际建筑方案设计中
以一上两种方法并非截然对立的,对于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来说,二者甚至是难以区分的
当他先从形式切入时
他会时时注意以功能调节形式,而当设计师首先着手于平面的功能研究时
则同时迅速地构想着可能的形式效果
最后,他可能是在两种方式的交替探索中找到一条完美的途径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