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研究历史发展扩散研究起源于19世纪9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塔德发现,有90%的创新都被遗忘了,只有10%传播开来,于是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
但是,他没有看到创新的采用与公众通过大众媒介了解某一创新之间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扩散研究达到高峰
早期扩散研究中最著名的是1943年瑞安和格罗斯师生对美国衣阿华州杂交玉米推广的调查研究,其模式被称为传统的创新推广模式,他们的研究形成了扩散研究的经典范式和传播史上的里程碑
他们发现,是否采用创新依赖于牢固的人际关系和对大众媒介的接触习惯之间的某种结合
他们把创新作为社会变革的基本条件进行研究,把注意力由“模式”(pattern)引到“过程”(process)
在扩散研究中最负盛名的是埃弗略特·罗杰斯
1962年,他研究了506个创新扩散案例,出版了《创新扩散》(又译《技术革新的普及过程》);1971年出版了《创新的沟通——一个跨文化的方法》(与弗劳德·肖梅克合著),1983年和1995年又先后出版了第三版与第四版
罗杰斯将“创新”简洁明了地定义为:“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扩散”就是一项创新通过某些渠道,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个社会系统的成员中得到传播的过程
它之所以“新”,是因为在采纳者看来可能是新的,因此,事实上是否“新”并不重要
他指出,影响一项创新是否被采用或采用快慢的因素是: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创新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获知,兴趣,评估,试用,采纳
扩散研究理论说明,新思想、新事物的普及和推广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一个动态的科学的过程;社会变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发明被推广采纳的过程,任何一种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任何一种创新都离不开传播(人际的或者媒介的)这个推广渠道
这一理论对人际关系和大众传播在使人了解创新的过程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肯定,大大提高了大众传播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变革时大众传播的作用和产生影响的方式
该理论可以用于判断政府或某个组织机构的发展推广计划是否合理,评价它们在不同领域带来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族群关系、大众传媒的发达程度与组合关系进行调整,推进和落实这些计划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