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王朝,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
曹操力量最强,在文学方面成就也最大
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所谓“三曹”即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七子”即指汉末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他们均能文善诗,且与曹氏父子关系密切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使各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的局面
五言诗从这时开始兴盛,七言诗在这时也奠定了基础
历代文学评论家都把建安时期看作文学的黄金时代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作为杰出政治家、诗人的曹操,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曹操的诗大都沿用汉乐府古题,但并不因袭古意,而是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
他的诗歌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
一类是抒情诗
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现他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历来为人传诵
《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也是千古传唱
全诗充满了乐观进取精神,虽然他明知人的寿命有限,但他毫不因此而颓丧,他还深信“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颐之福,可得永年”
《观沧海》写出了大海的雄浑壮阔,象征着他自己那叱咤风云的气概,也是写景的传世之作
曹操诗作的思想内容,决定了他作品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基本上脱胎于汉乐府,但又颇具自己的风格,宋代敖陶孙《诗评》里说他“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
确实,他的诗语言质朴,绝少华美词藻,但却形象鲜明,常具有一种激昂慷慨的悲壮情调,给人以震撼的鼓舞
但他也有思想艺术上不足取的作品
曹操的诗作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对后来的新乐府诗也大有启示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公元220年代汉自立
他虽想效法汉文帝做一个贤明君主,却放弃了抑制豪强的进步政策,他即位的当年,就采用了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法”,放弃了曹操兼容并包的用人政策
曹丕的政治态度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的诗作中,比较出色的是一些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之作
如《杂诗》《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燕歌行》等,都能生动和真实地描摹出游子、思妇们那种缠绵悱恻的感情
其中《燕歌行》尤其著名
诗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诗中写一个妇女在不眠秋夜思念远出丈夫的心情
诗的音韵很美,是现存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对七言诗的创作,曹丕有较大贡献
曹丕还写了一部学术性的文学理论著作——《典论》
《典论·论文》开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他强调“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对后来文论有很大影响
曹植(192~232),字子建
在建安作家中,历来最受推崇的是曹植
从现存的当时作品看,也以他的为最多,共有诗八十多首及完整和较完整的散文、辞赋约四十余篇
曹植从小就以才华而为父亲曹操赏识,并曾考虑过立他为太子,曹操死后,曹植遭其兄迫害,终于在忧愤中死去
曹植由于出生于战乱年代,又深受曹操影响,所以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同时,他又深受时代风气熏陶,养成了一种放纵不羁的性格,对世俗礼教采取蔑视态度,这种救世济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贯穿他一生,并成为他作品的基本精神
曹植前期作品多数是吐露自己志趣与抱负之作,代表作有《白马篇》《名都篇》《鰕鱼旦篇》《赠白马王彪》等
《白马篇》中“幽并游侠儿”的形象,正是曹植本人政治理想的体现
他把诗中主人公描写成一个怀有高超武艺和忧国忘家的英雄
诗末尾赞扬他:“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鰕鱼旦篇》中更是直接抒写自己的抱负:“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这些豪迈的诗句,都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精神
这种开朗乐观的情调,是他前期的诗的特色
曹植后期诗作由于生活发生了剧变,曹操死后,他在曹丕的迫害下颠沛流离,生活经验也随之丰富起来了
因此,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以前大大进步,在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写出了许多佳作
如《赠白马王彪》《杂诗六首》《泰山梁甫吟》《野田黄雀行》《七哀诗》等
他通过这些诗篇,控诉了曹丕、曹睿等残酷迫害骨肉的罪行,也写出了自己渴望自由和建功立业的信心
最足以代表曹植这个时期的作品是《赠白马王彪》,这首诗是写给他兄弟曹彪的
诗中对曹丕加于他的迫害愤怒抗议:“鸱枭鸣衡軏,豺狼当路衢
苍蝇见白黑,谗巧令亲疏”等佳句是感情愤懑的大声疾呼
诗中不但成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也生动描绘了路上景色:“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这段写了他和曹彪分手时四周的景物,呈现出一副秋天原野萧瑟悲凉的情景,抒发了自己悲怆忧愤的心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能深深打动读者,成为传世佳作
曹植后半生尽管处于恶劣环境,但雄心并未衰减,《杂诗六首》等就表现了他渴望献身统一大业的心情:“愿欲一轻舟,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诗歌在艺术手法上也富于独创性,历来为评论者推崇
他的诗讲究艺术形式,注意辞藻和对仗,诗中警句常放在篇中或篇末,使全诗生色
他很少用典故和奇字,更没有靠一堆辞藻去掩饰内容的贫乏,他的诗富有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钟嵘说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就是指他的诗具有雄健的笔力,能够在使用美丽的词藻时,保持着浑厚的气象
曹植的主要贡献虽在诗歌方面,但他的散文和辞赋也不乏佳作
他的《与杨祖德书》《与吴季重书》都很富于形象,颇能表现自己的性格
《求自试表》和《求通亲亲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愤愤不平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曹植的辞赋抛充了汉赋那种堆砌奇字的积习,用华美而不艰涩的文字抒发真情实感,名篇有《洛神赋》《鹞雀赋》等
建安七子中,以王粲的文学成就最高
王粲(177~217),字仲宣
代表作有《七哀诗》、《从军诗》
《七哀诗》真实描写了关中遭受战乱的情形:“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这样动人心魄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从军诗》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历来为人传诵
除了诗以外,王粲还善于作赋,代表作有《登楼赋》等
和王粲齐名的刘桢(170?~217),字公干,也以诗歌见长,他的代表作《赠从弟》三首,主要抒写了个人抱负及志趣,尤以二首突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岁暮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中语言简洁,长于比兴
诗中松树形象,正是作者志趣和性格的写照
王粲、刘桢以外的四位作家,应玚和徐干现存作品不多,成就也较差
陈琳和阮瑀则历来以文章著名
孔融在七子中有自己的特色,曹丕评论他的作品“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散文代表作有《荐祢衡表》等
魏末多数作品,由于政治上的高压和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的倾向,已经不如建安作家那样富有现实性
所以《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
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但突出的文学家也还是有
嵇康、阮籍即是代表人物
嵇康散文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诗作有《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等
阮籍以诗歌见长,代表作为历来传诵的82首《咏怀诗》
从西晋建立到东晋灭亡的一百多年间,产生了左思、刘琨、郭璞、陶渊明等一批杰出和优秀的诗人
其中以陶渊明成就最高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青年时代家境贫寒
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十多年后再次出仕,做了80多天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再次辞职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到去世
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道两家思想,对陶渊明都有很大影响
但他并不局限于儒、道两家
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