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辐射带分类辐射带分为:①内辐射带:高度在1~2个地球半径之间,范围限于磁纬度±40°之间,东西半球不对称
西半球起始高度比东半球低,最高处可在9,000公里处开始
两半球都向赤道方面凸出
带内含有能量为50兆电子伏的质子和能量大于30兆电子伏的电子
②外辐射带:高度在3~4个地球半径之间,起始高度为13,000~19,000公里,厚约6,000公里,范围可延伸到磁纬度50°~60°
外带比较稀薄
外带内的带电粒子的能量比内带小,但远远超过外大气层中粒子的热运动能
被俘获的带电粒子实际上分布于整个地磁场,所以辐射带的界限并不分明,只是带内带电粒子的密度比其他区域大
辐射带中,内带的带电粒子数是相对稳定的,外带则变化较大,差别可达到100倍
一般来讲,在内带里容易测到高能质子,在外带里容易测到高能电子
辐射带的范围和形状受地磁场的制约,也和太阳活动有关,在朝太阳的方向被太阳风所压缩
辐射带中的带电粒子数也同地磁场和太阳活动的变化有关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太阳在不停地发出带电粒子,这些粒子被地球磁场俘获,束缚在离地表一定距离的高空形成一条带电粒子带
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范艾伦根据“探险者”1号、3号、4号的观测资料证实了这条辐射带的存在,确定了它的结构和范围,并发现其外面还有另一条带电粒子带,于是离地面较近的辐射带称为内辐射带,离地面较远的称为外辐射带,因是范艾伦最先发现的,故又称为内范艾伦带和外范艾伦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