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中国研究史

文化地理学中国研究史发展概况20世纪80年代,在与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交流中,中国文化地理学逐渐复兴

与之相较,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此时已步入学术正规

代表性的著作有两部,其一是1986年出版的周振鹤先生与游汝杰先生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其二是卢云先生在1988年写就,199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晋文化地理》

在文化地理研究中,语言和宗教是两个最重要的文化要素

但在中国,由于民众宗教观念淡漠,政治对宗教的强势控制,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区域差异并不显著,故语言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

正如萨皮尔—沃尔夫假设(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所论,世界是通过由语言产生的概念而得到过滤的,而且对于特殊语言惯常的、规则化的使用,产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习惯化的思维模式

所以选择语言来研究中国文化地理,实际上是切中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关键

《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汉语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现象

第一个问题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地理学问题,作者主要通过“移民与方言”、“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和“历史方言地理的拟测及其文化背景”三个专题来论证

作者把移民史和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研究中,解决了许多重要语言地理问题,例如我国七大方言的渊源关系和地理格局,正是借助了移民史这一有力工具,才得以很好地解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界开始着手以省区为范围的区域性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从现在还不很成熟的文化地理理论来看,一个行政区就是一个机能文化区,因为行政机能的作用,使得一个行政区有同一化的文化基础,而且有的省区已经出现基能文化与形式文化区重合的现象

二是,行政区有明确的边界,便于将研究限制在确定的范围内

”这样的研究取向也与东、西方史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重视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学术理路相一致

 区域史研究关于区域史研究的意义,在美国学者柯文(Pail Cohen)看来,“因为中国的区域性与地方性的变异幅度很大,要想对整体有一个轮廓更加分明、特点更加突出的了解——而不满足于平淡无味地反映各组成部分间的最小公分母——就必须标出这些变异的内容和程度”

单就区域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意义,张伟然的看法是:“在中国这样一种兼容性极强的文化中,各个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都朝着一个共同的文化理想而趋近,其发展水平的空间序列确实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

”二者的看法可谓殊途同归

区域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方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探究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二是分析本地区内部的文化地域差异”

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司徒尚纪的《广东文化地理》、张伟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振鹤的《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蓝勇的《西南历史文化地理》、张晓虹的《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刘影的《皇权旁的山西》和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浙江民间信仰研究》等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