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春秋《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儒家经典之一
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
而《孟子·离娄》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礼记·坊记》也言及《鲁春秋》,似乎《春秋》又是鲁国史籍的专名
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
孟子说过:“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汉代董仲舒、司马迁、桓宽等也认为孔子作《春秋》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惑经篇》中举出12条理由来,对孔子作《春秋》说表示怀疑
宋代刻本《春秋传序》《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
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
文虽简约如大事记,而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
它所记鲁国十二公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校,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
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讹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左传·成公十四年》引“君子曰”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惩恶而劝善
”晋代杜预由此而发挥,认为褒贬劝惩,自有义例
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但从全书来看,这种发挥牵强、□牾之处甚多
所以宋代郑樵说“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者也
”但历代对这种属辞比事、一字褒贬笔法的宣传和阐发,使得史学家、文学家在写作时重视用词造句
强调褒贬讽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春秋》语言上极为精练
前人多举下例:“(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是月、六□退飞,过宋都”为例
这里记陨石,“闻其□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公羊传》),又记□飞,先见数目有六,再看知是□,后来又看是退飞之状
除去附会义例之说,亦可见其记事简洁明了,遣词井然有序
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
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它以叙事为主,与《春秋》相互发明;《公羊传》、《谷梁传》以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
合称“春秋三传”
现存旧注本以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为最早,北京图书馆藏有宋刻本30卷
新注本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论 语《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
)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