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文学社前期(1)第1期到第23期《摇篮》均16开,80页,封面套色
80年代初期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校园里的诗歌氛围十分浓厚,大家对于诗歌的创作热情很高《摇篮》上发表了很多优秀的诗歌,“长歌短吟”是当时诗歌栏目的名称
这些诗歌大多是描写友情、亲情,歌颂新的生活,表现了当时青年学生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与远大的理想
发展到八十年代中期,诗歌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学的主流,同时也有许多学生投入了相对寂寞的散文写作,于是《摇篮》第17期推出一刊诗歌散文专辑
《摇篮》作为校园文学的核心,聚集了一批文学爱好者,他们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
《摇篮》也是文学新人成长的“摇篮”,它为大批的文学青年们提供了一片纯净的天地,鼓励他们投出自己的作品,无论今后这些学生们是否走上文学的道路,这一份记忆在他们的人生中是非常珍贵的
《摇篮》虽然立足于校园文学,但也具有广阔的视野,它引领着华师的学生们把目光投向了其它的高校,投向整个中南地区的文学,甚至全世界
当时《摇篮》征稿面向全省,刊载的作品来自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各个高校,同时《摇篮》上还经常会有中南地区诗歌专栏,转载中南地区的优秀诗人诗作
早先的杂志上还有一个栏目叫做“译苑”,刊登了一些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托马斯·哈代等人的作品
《摇篮》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封二、封三上还刊登有学生们自己作词的歌曲、书画、摄影、篆刻、名师题词等
当时的大学生们勇于探索各种文学形式,第11期上刊载了学生们自编自写自拍的摄影小说《枇杷果》,充满了新意
《摇篮》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群文学青年们的梦,他们聚集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如文学交流活动、贴墙、听广播、一二九诗歌大赛等
广大文学爱好者还积极为《摇篮》投稿
1984年,《摇篮》人发起首届武汉地区高校征文比赛暨南湖笔会,邀请骆文、曾卓、方方等人为评委,许多获奖者均是《摇篮》的主力作者,如获得一等奖的《丹心不老》(段维吕涛)、《火把节》(李鲁平)等,他们的获奖作品分批刊登在《摇篮》杂志
(12期照片)从当时发起人之一吕涛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次活动在整个武汉地区有着广泛影响,堪称是武汉高校的一场文学盛会
1985年,摇篮人组织了规模浩大的监狱巡回演讲活动
他们二十余人奔赴武汉所有监狱进行演讲
当时校长章开沅教授评价道“这不亚于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