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潮汐研究历史人类很早就知道潮汐和月球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古人曾把早晨海水上涨的现象叫做潮,把黄昏上涨的叫做汐,故合称潮汐,或称海潮
中国汉代的王充(公元27~97)在《论衡》一书中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
古代涛和潮通用,指的都是潮水
这段话科学地说明了潮汐对月球的依赖关系
唐代窦叔蒙 (8世纪中后期)在《海涛志》中对潮汐现象的记述,对其成因的阐说和对其高潮时刻的推算,在潮汐学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北宋燕肃(约961~1040)指出潮汐变化“随日而应月……盈于朔望……虚于上下弦”
他对海潮进行了10年之久的观察,并计算出高潮时刻与月中天时刻的关系,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宋代的余靖(1000~1064)指出潮汐是一种“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的波动现象
除了中国以外,其他一些国家对潮汐也有种种历史记述
到了17世纪,英国科学家I.牛顿(1643~1727)才根据他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对潮汐作了科学的解释,至此,用引潮力说明潮汐的原因,便为大家所接受
继牛顿之后,D.伯努利和P.-S.拉普拉斯分别建立了潮汐的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理论
此后,不少学者继续对潮汐进行理论研究,直到19世纪60年代末,开尔文和G.H.达尔文等人提出了潮汐分析和预报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才形成了潮汐学
从潮汐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引潮力作用下,实际的大洋水体如何作出响应和在地转适应过程中如何形成各自的潮波系统,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全球海洋的主要分潮波的分布虽然已经作出计算,但其精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有一年以上的每小时潮位观测资料的深水港口,虽可作出可靠的潮位预报,但是对于浅水港口的预报精度不如前者;因为潮流的观测比潮位困难,而影响流场的因素又更加复杂(如天气状况等),所以潮流的分析和预报的精度有待于提高
应用人造卫星的测量技术和布设海洋浮标阵及浮标站等,可提高潮位和潮流的观测精度,使潮汐的分析预报更加可靠
此外,无论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或天文学,在应用卫星测高仪时,都要求了解全球海洋任何时刻在大地水准面上的潮位高度
然而,海洋大地水准面受潮汐的影响,难以确定,故必须算出高精度的海洋潮汐分布图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