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洋学研究成果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变 深海钻探资料表明,洋底沉积层的年龄不超过 1.7亿年
目前还不可能确切地复原前中生代的海洋演化史
基于深海钻探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可能勾画出晚中生代以来古海洋演化的基本轮廓
古海洋与现代海洋一样,是一个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系
晚中生代以来的海洋演化史,贯穿着海水温度由高变低、大洋环流由弱变强的过程,导致晚中生代海洋型式与晚第三纪至现代海洋型式迥然不同
晚中生代海水温度高,极区无冰盖,海洋底层冰水缺乏,温度梯度小,大洋环流弱;晚第三纪至现代则海水温度低,极区有冰盖,出现海洋底层冷水,温度梯度大,大洋环流强
早第三纪海洋作为其间的过渡阶段,它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
大洋环流的演变大洋环流的演变是控制古气候变化(特别是新生代气候变冷)的基本因素之一,而环流的变迁又受到板块运动和陆块间各海水通道开闭的支配
二叠纪、三叠纪期间(距今约2亿多年前),地球上仅有一个联合古陆,周围是统一的泛大洋(古太平洋),南、北半球大洋中分别存在单一的巨大环流
泛大洋西缘较暖,东缘较冷,南北向的温度梯度反而不及东西向的梯度大
晚三叠世,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侏罗纪北美开始与南美、非洲分裂,形成北大西洋,在闭塞环境中接受了蒸发岩沉积
晚侏罗世至白垩纪,北大西洋东通特提斯海,西南经中美海道连接太平洋,形成了自东向西环绕全球的赤道环流
当时太平洋在南、北半球均发育亚热带反气旋环流和副极地气旋环流
早白垩世南大西洋和印度洋张开,但初期南、北大西洋并不连通,在南大西洋形成大量蒸发岩
1.1~0.9亿年前,南、北大西洋之间出现表层水交流;在0.7亿年前,进一步出现深层水交流
当时北大西洋与北冰洋仍然彼此隔绝,直至新生代初期,北大西洋才开始与北冰洋连通
随着北美大陆西漂与亚洲靠拢,自晚白垩世开始,北冰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深水交流终止
大洋环流变迁的表现新生代以来大洋环流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 赤道环流的减弱和中断
(i)4000 万年前印度与亚洲主体汇合,使赤道环流局限于从阿拉伯以北的狭窄水道通过;1800万年前,非洲-阿拉伯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中东造山运动使特提斯海道最终封闭,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交流终止
(ii)新生代晚期,随着澳大利亚北移,印度尼西亚海道关闭,赤道印度洋与赤道太平洋之间的深水交流受阻
(iii)上新世晚期(约350万年前)巴拿马地峡形成,切断了赤道太平洋与赤道大西洋之间的水体交流
② 环南极洋流的形成
(i)渐新世最早期,随着澳大利亚与南极洲进一步分离(最初分裂在始新世初),塔斯马尼亚以南的南塔斯曼隆起与南极大陆分开,沿新裂开的塔斯马尼亚海道,印度洋海水流入太平洋
(ii)渐新世晚期或中新世初期,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的德雷克深水通道张开,完整的环南极洋流最终形成
③ 南极底层水的形成
渐新世最早期,随着南极地区冰川和海冰的发展,寒冷的高盐度表层海水下潜,形成南极底层水(冷水圈环流),从而导致大洋底层水富氧,海底侵蚀作用增强,沉积间断及再沉积作用盛行
至晚第三纪,统一的赤道环流已不复存在,环南极洋流十分强劲,开始出现类似于现代的大洋环流特点
新生代气候变冷过程 对深海岩心的氧同位素(O/O)分析表明,白垩纪以来气候有变冷趋势(图2)
新生代变冷过程的特点是:高纬地区明显变冷,低纬地区不甚显著;海洋深层水明显变冷,表层水不甚显著;变冷并不是平稳的渐变过程,在温度下降的总趋势上叠加着几次急剧的气候波动
急剧变冷期始新世末、中中新世和晚上新世为三次急剧变冷期:① 始新世末期事件
距今3700万年前,海洋底层水温骤降4~5°C,南极周围首次形成大规模海冰,开始出现寒冷的南极底层水
南极大陆上已有冰川,但可能尚未成为巨大冰盖
有孔虫等生物蒙受沉重打击,渐新世初期海洋生物的分异度极低
这些情况的发生可能与塔斯马尼亚海道的张开有关
南印度洋高纬海域的表层冷水,经塔斯马尼亚海道注入南极罗斯海域,取代了南下的东澳大利亚暖流,从而触发了南极地区的冰冻
② 中中新世南极冰盖形成
大约1400万年前,南极大陆形成冰盖,南大洋海冰进一步扩展(当时北半球仍无冰川),冰载沉积物分布甚广,硅质生物沉积带向北推展
这一时期的海洋进一步变冷与环南极洋流的形成和强化有关,它使南极水体无法与低纬度温暖水体交流,南极大陆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热隔绝状态
中新世中期冰鸟-法罗海脊沉没,北冰洋-挪威海水注入北大西洋,北大西洋深层水长驱南下,然后上升,加入环南极洋流,这可能为南极大陆带来了形成冰盖所必需的降水
③ 晚上新世北半球冰盖形成
大约300~240万年前,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出现冰载沉积物,标志北半球冰盖的形成,由此开始出现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
北半球生成冰盖,可能与巴拿马地峡形成,墨西哥湾流强化有关
湾流为形成冰盖带来了水汽
第四纪海洋据氧同位素的资料研究,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频繁更迭,最突出的变动周期约10万年,其上还叠加着约4万年和2万年的周期
这些周期长短分别与地球轨道偏心率、自转轴倾角及岁差的变动周期相当,因此,冰期-间冰期旋回可由地球轨道变动说(米兰科维奇理论)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随着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反复发生海退与海侵,海面变动幅度可达100米左右;深海沉积物的碳酸盐丰度发生周期性变化,构成碳酸盐溶解旋回;气候带(特别是极峰线)南、北迁移,冰载沉积物分布区时进时退
至第四纪后半期,气候变动的幅度达到最大
距今70万年以来北极冰盖增厚
随着温度梯度和大洋环流的增强,南大洋及其他一些海域生物生产力升高,至第四纪晚期达到新生代最高值
在冰期,冰蚀作用强盛,海面下降导致河流侵蚀作用增强,气候干冷导致沙漠扩展,卷扬起大量泥砂,从而使大洋中陆源沉积速率明显增大
据“远期气候调查、测绘和预报”(CLIMAP)的结果表明:18000年前为末次冰期鼎盛期,当时冰盖广达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厚可达3公里
海平面至少比现代低85米
18000年前的大洋表层水温分布图显示:极峰线向赤道偏移,海水温度低,表层海水温度比现在低2~3°C;温度梯度高,尤以北大西洋和南大洋最为显著;沿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西岸的东部边界流强盛,伴随着冷水向赤道方向扩展;赤道上升流和沿岸上升流也很活跃
近10000多年来,温度升高,冰川退缩,海面回升
目前地球正处在间冰期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