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内容简介罗素的《哲学问题》一书代表了罗素早期的基本论点:新实在主义,也就是马赫主义重新武装了、补充了的柏拉图式的“客观”唯心主义
它分为十五个章节,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物质论”,“认识论”,“共相论”,“真理论”,“哲学价值论”
1、物质论:在文本的第一、二、三章(现象与实在、物质的存在、物质的性质)中,罗素阐述的观点是“什么是物质”
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都是从贝克莱主义出发的
这可以从《现象与实在》这一章里清楚地看出来
罗素曾经拍案叫绝地认为“贝克莱还是有他的功绩,他指出物质的存在完全可以合情合理地被我们所否定,并且指出倘使有任何东西可以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话,那么,它们就不可能是我们感觉的直接客体”
罗素认为,“物理的客体”只能是而且“必须是从我们所直接认知的东西中得出的一种推论”
可见,他所走的是从贝克莱到马赫的老路,认为感觉或知觉是第一性的东西
在这里,暂且不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立场问题, 罗素在书中说的有一句话非常有价值,那就是“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承认,人们永远都不能证明人们自身之外和人们经验之外的那些物质的存在”,从这一点出发,贝克莱的观点对我们也是很有指导作用的,即物质的存在完全可以合理地被我们所否定,倘使有任何东西可以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存在的话,那么它们就不可能是我们感觉的直接客体
2、认识论:在文本的第四、五、六章(唯心主义、认识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论归纳法)中,罗素讨论的是“认识论”的问题
罗素认为如果一种物质是存在的,那么我们的认知也就应该是我们有关它存在的知识
他一直在分析的问题是:人们认知的事物究竟是不是事物本来的面目?人们如何去认知这些事物?认知这些事物是通过人们的亲身经验还是通过描述呢?归纳法在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效呢?还是像上部分所说的那样,人们经验过的,人们所感知的,才是人们真正认知的
照这样说,归纳法在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中就应该是有效的,但为什么归纳法却不能凭经验来告诉人们有关未曾经验过的某种事物的知识呢?在第六章的结束部分,罗素又告诉读者,凡是根据经验而告诉人们有关未曾经验过的某种事物的知识,就都是基于一种既非经验所能肯定的、又非经验所能否定的信念;因此这一部分读来让人觉得很矛盾,或许这正是需要哲学精神去探索的地方
3、先验论和共相论:在文本的第七、八、九、十章(论关于普遍原则的知识、先验的知识如何可能、共相的世界、论关于共相的知识)中,罗素讨论的是“先验”和“共相”
在这里,罗素不但承认一切知识都是由经验中得出来的、被经验所形成的,同时还承认有些知识是先验的,意思就是说,要人们去考虑的那种经验并不足以证明它,仅仅是使人们注意到人们可以无须任何经验上的证明就能表明了它的真理
“先验”一词,从康德那里已经有所了解,康德的先验,有心灵所固有这一因素,有认识之所以成为可能的条件这一因素,也有普遍有效这一因素
罗素似乎不赞成这样的说法,罗素认为先验的命题并不是在其来源说是独立于经验而产生的,从来源说,他认为经验是因,而先验命题是果,他认为先验命题之为先验,是因为它的准确性是不靠经验所证明的
同时,罗素谈到“共相”问题,罗素所指的“共相的世界”,也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大师柏拉图的那个“理念世界”的再版
据说这个“共相的世界”与“感觉材料的世界”是根本不同的,“它既不在空间之中,也不在时间之中;它既非物质的,也非精神的;然而它却是某种东西”
这个作为“某种东西”的共相“是在作为思想客体的时候才为人所认识, 也就是说,共相是客体,即客观世界或物质存在的保证;在贝克莱那里用上帝来负担的作用,在罗素这里用“共相”来承担了
罗素认为人们对于共相所具有的知识是可以解决先验的知识问题的
但是这里又有些疑点:罗素向人们介绍的共相是有区别的
他认为有些关系是经验所能得到的,而有些关系是感觉经验得不到的,这是离感觉材料相当远的共相
因此,人们对于物体所具备的知识,就全盘有赖于那种举不出实例证明的普遍知识的可能上
4、真理论:在文本的第十一、十二、十三章(论直观的知识、真理和虚妄、知识、错误和或然性意见)中, 罗素讨论的是“真理论”的问题
对真理的认识, 罗素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理念
罗素认为真理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真理必须是那种承认有它的反面(即虚妄的理论)的理论,在这方面,人们的信念理论必须有别于人们的认识理论,因为就认识而言,不必考虑任何反面——就真理和虚妄的相互关联而言,倘使没有信念,便不可能有虚妄,因而便不可能有真理
第二,一种信念是真理还是虚妄,永远有赖于信念本身之外的某种东西
曾经的学说认为真理存在于信念和事实相符的形式之中,即真理的一致性学说——在我们的信念体系中,缺乏一致性就是虚妄的标志
第三,一个真理的精髓在于构成为一个圆满的体系,也就是构成为大真理的一部分
对于这种学说,罗素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读者没有理由来假定只可能有一个一致的信念体系;第二个就是在哲学里,两种敌对的假说都能够说明一切事实,这样一致性作为真理的定义就无效了,因为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只有一个一致性的体系
在论证真理问题上,罗素一直在强调“信念”,强调本能的信念之合理的权威性
他认为当一种信念和某一相联系的复杂体相适应的时候,它便是正确的;不适应的时候,它变是虚妄的
5、哲学价值论:文本的最后一部分(十四章——哲学知识的范围,十五章——哲学的价值)讨论的是哲学价值论的问题
罗素提出, 哲学的根本特点就是批判, 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
哲学对于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从这些原则中找出它们的不一致来;只有在找不到摈弃它们的理由的时候,才能把它们作为批判研究的结果接受下来
哲学和别的学科一样,其目的首先是要获得知识
哲学所追求的是可以提供一套科学统一体系的知识,以及由于批判人们的成见、偏见和信仰的基础而得来的知识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