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学派施穆勒

新历史学派施穆勒新历史学派的典型代表,他和瓦格纳、布伦塔诺不同,要求中间阶层,即处于大资本与工人阶级之间的中小企业、中小商人、自耕农保持独立自主的稳定地位

施穆勒的"中派"或"保守派"的立场以及他的妥协折衷主义的性格,极为鲜明,最后终于投降到俾斯麦的反动统治的一边

他要维护的"中间阶层",以后发展为由近代大工业的发达所产生的新型的熟练工人、经营辅助人员、经理及工头、职员、白领阶层、公务人员等,他认为要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必须维护这个中间阶层

他所主张的社会改良,主体力量是有机体的国家、道德的国家、"社会的君主制"的普鲁士国王、有能力的公正的官吏,还有所谓"贫者之君王"

施穆勒始终一贯地"站在中间","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的社会改良的方法论

他和瓦格纳不同,瓦格纳站在容克与俾斯麦一边,与新兴产业斗争,而施穆勒则与资本家妥协,忠于普鲁士王朝,对容克持批判态度

解体及其影响 随着1890年俾斯麦的下台和取消反社会党人法,新历史学派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进入了衰退解体的过程

1883年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发表《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批判历史学派不能区别理论科学、历史科学和政策实践的关系,将经济现象的历史记述和经济理论的历史性相混淆,在方法论上缺乏理论分析和抽象,陷入了世俗的经验主义,因此缺乏"精密的方法",放弃对"精密法则"的研究

门格尔强调理论经济学正像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一样,主张理论是经济学的中心,而历史只不过是它的辅助

施穆勒立即在《施穆勒年鉴》上发表了反批判文章《国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1883),接着门格尔又针对施穆勒的文章,发表了《德国国民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施穆勒不予回答

他们二人之间的争论虽然就此结束,但在双方门下弟子之间却持续了20多年,学说史上称之为"方法论论争"

从此以后,历史学派逐渐衰落解体,而完成这解体过程的还有待于历史学派内部韦伯的批判,即"价值判断论争"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