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文学相关链接类型文学:摆脱“身份的焦虑”“我从2003年起做中国社科院的项目 《中国文情报告》,每年对文学分门别类做个描述,开始几年好做,如今是越来越难做,参与此项工作的人从最开始的两三人,到现在的八个人,还觉得不够,因为如今的文学越来越泛化、多样化
”评论家白烨的开场白引发许多人的共鸣
他负责撰写的是报告的长篇小说部分,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反映这一年的创作现状,他会参考两个排行榜,一是新浪读书频道小说类图书点击量排行(前20位),另一个是开卷文学类图书销售量排行(前20位),结果令他十分感慨:“排行榜上的小说,跟我们想要谈的小说常常不是一回事
排行榜上基本都是以玄幻、盗墓、官场、职场为主题的类型小说,就算把分析范围扩大到两个图书排行榜排名前30名的作品,基本也都是类型小说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多年
”这促使他关注起以往甚少涉足的类型文学领域,而在大量的阅读之后,他对类型文学的印象有所改观,“类型文学中的精英群体,他们的作品有经典元素,我现在比较看好那些在类型文学创作中具有经典元素的作家
他们既提高了类型文学的品位,也值得传统文学作家借鉴”
类型作家:想要双赢不容易离开赖以成名的网络,坐在论坛会场里的类型文学作家们看起来都是普普通通的年轻人,现实生活里,他们大多从事着与写作毫无关联的职业,没有高深的文学理论,写作多凭直觉和一腔热情,可奔腾的想象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力令他们的作品最终从浩瀚的网络文学里脱颖而出,他们也成了万千粉丝崇拜的“大神”,并获得出版界乃至影视界的青睐
然而日复一日在粉丝催促下的“更新”,以及来自读者和评论界截然相反的评价,也令他们对自身的写作产生困惑,市场和艺术能获得双赢吗?夏烈认为,中国文学处在转型阶段,经历着文学产业化过程,文学界更应该密切关注作家、网络作家在这一过程中的发展状态
比如最近刚出的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仅仅以富豪排名作为唯一指标存在巨大问题,因为当网络作家被收费模式劫持,可能每天要生产一万字,没有精力进行艺术加工,往往就失去了经典化的可能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