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校训知行合一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校训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广义上“知”是人的心知的统称,“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狭义的“知”主要是指道德知觉,“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

两者的关系,明代之前最具影响力的,是宋代伟大的哲学家朱熹的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的知行观

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王守仁,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证了“知行合一”的问题

在他看来,知与行尽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说,但不能“分为两截”去做,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因此他批评“外心以求理”的“知行二分”,主张“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将“知行合一”的观念引入大学教育,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张“教学做合一”,在知行合一中,培养学生道德、技能、体格、情感全面综合的健全人格

1. 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在此层面上,“知”理解为知识

大学教育的基本层面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能自立于社会

2. 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在此层面上,“知”理解为真知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里实事求是中的“是”为真理之意

)大学教育的高级层面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创造者,具备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能贡献于社会

3. 明德至善的人文情怀在此层面上,“知”理解为良知

《大学》开篇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王守仁用“致良知”三字来概括自己一生的讲学活动

大学教育的终极关怀应为培养文化精英(古时称君子),陶塑明德至善的人文情怀,能造福于社会

(哈佛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第一条即意为“培养文化精英”

)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