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模式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向“二者良性互动”转变应该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二者相互配合,“请进来”的主要原则是“培养师资和高级汉语学习者”,而“走出去”的原则是“师资培训和初中等级汉语学习者的培养”
从“请进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培养教师的专业,教师可以是母语者,也可以是非母语者
母语者是目前培养的主要对象,而非母语者应该是今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对象之一,这一转变可以使汉语国际推广更具合理性和正当性,使汉语需求者更易于接受
高级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等与中国有关的事情,对其以后的教学具有较大裨益
从“走出去”看,教师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不论母语者还是非母语者汉语教师都需要定期更新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专家讲学的方式到各国给教师讲学,提高其专业知识和相关学术修养;而对于初中级汉语学习者,考虑到在学习初期,到目的语环境对其语言学习的帮助也并不明显,可以通过母语者或非母语者汉语教师实现本地化教学,而无需专门到中国国内学习
从“强调汉语、汉文化”向“中外语言文化共性与差异并重”转变“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虽然汉语、汉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内容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从学习者母语与汉语共性的角度出发,积极加以利用和引导,同中求异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要将人类的文明史与中华文明相结合,辅以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阶段性的文化发展,既凸显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也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结合,阐述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文化
从“知识性”向“解释性”和“实践性”转变以往的专业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性,缺乏对这些专业知识合理的解释(即与文化、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而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运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今后要加强域内外实习和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多更真实的实习基地
而国际汉语教育阶段,应该更多地重视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淡化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如何将语言知识转变为语言能力,这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要加强对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解释,二是要真正做到将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从“专业型”向“复合型”“工具型”转变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要从“专业型”向“复合型”“工具型”转变
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语言的本质是工具
学习工具只是为了使用工具,其目的不在于工具,而在于其他,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等
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除了讲授专业知识之外,还要与其他相关领域、相关学科和专业结合起来
同时对于今后要“走出去”的从业者来说,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更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也就更能胜任所从事的职业
互联网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已日趋向国际化发展,汉语国际推广是中国教育国际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加之互联网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社会需要,毕业生已难以直接与社会接轨
互联网教学的出现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提供了很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不仅提供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针对性地回炉再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供了真实语料及用户需求以供研究分析,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现产学研相融合
“2+1+1”培养模式这种“理论—海外实践—高层次理论”的“2+1+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校授课+海外实习+返校学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既填补了本科实习的空白,又彰显了此专业的“国际化”特征,这一模式将使学生:在知识方面得到深化;在素质方面得到提升;在能力方面得到加强
实现以素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为主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这一模式培养出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生将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这一改革性的创举无疑会促使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上更加发挥地方优势,向“特色性、灵活性、开放性”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一是修订培养目标,要求体现职业需求、突出校本特色、加强学生文化传播大使身份的认同感导向;二是改进教学方法;三是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开设“一带一路”实习及就业重点关联国的文化课程,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重点实习国家的小语种选修课;四是海内外实习兼顾,有“送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