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研读国家政策,转变教育理念,把握培养规律,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校及社会对专业的认知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在国家教育指导方针和政策领导下,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升级为导向,结合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及时更新培养模式,跟随时代转变教育理念,教育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人员要研读国家对生物医学工程人才需求的政策和行业对人才要求的文件,领会精神实质,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措施,制定积极的激励机制,按照教育自身规律和专业特征调整培养体系,更新或创造新的知识元素,使学生较好地接受新技术与新方法,让学生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最新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学校和行业不定期进行交流,积极争取社会和行业的支持和认可,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专业的认同感,努力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员在社会和行业中的地位,推动生物医学工程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学校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紧跟社会需求、行业升级,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培养体系,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和应用性,实施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
在实现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要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体现专业的行业特点、社会需求、可实践性、前瞻性、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办学原则,依据专业能力要素需求,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积极谋划教、学、产、研的融合途径,建立合理且实用的应用型教学培养体系;知识体系结构要体现工程与医学的有机结合的特点,合理处理好两者比例关系,体现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交叉性和跨学科特点,制定“一人一专”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使学科交叉融合得到根本解决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创造适应“新工科”“新医科”和行业要求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校与社会的统一、教学与行业的要求一致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依赖性较强,没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具有它特有的方法学和技术要求,它既有多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又有多学科技术方法的交叉融合,它以实践性、应用性研究为核心,最终达到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应用为目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基于这些要求和特点,应该加强理论内容与实际工作要求相结合,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行业升级、“新工科”和“新医科”特点来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景
加强实践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实践和实验场景及内容,主动面向行业进行真实的场景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将学生置身于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中,让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体会到专业实体化,给学生技能培养提供理想场所,拓宽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践教学,动手实践,使学生对许多比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得到真实的理解和掌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学科群建设,突破学科的封闭模式,真正做到多学科融合交叉,共同做好人才培养系统工程
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要加强学科集群建设,建立学科交叉集群和联合研究体,打破单一培养模式,突破传统的学科封闭体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分析和借鉴相关学科的学科结构、学科组织和学科培养模式,确立生物医学工程与生命科学、医学和工程技术相关学科的关系
在建立学科集群新模式的过程中要以生命科学、医学的实际需求、社会的期望、新工科和新医科的指引为导向,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做到学科融合交叉与个性化统一,体现融合特色制定合适的应用型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与社会质量评价标准达到统一
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的培养模式的功用,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生物医学工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贯彻产学研一体、多学科融合的培养思想和理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炼科学的知识体系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和情景练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交叉融合的生物医学工程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不仅要有较好的知识交叉、学科融合,同时在解决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实际问题上也应该能够做到近乎完满
教师不能只孤立地传授某门课程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将这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实际问题中,使得专业知识与医学、生命科学融合在一起
“双师”型教学队伍能够较好地认清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较好地把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沿,瞄准新工科和新医科的需求,能够及时地将新工程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建立新型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校企联合、校医合作,打破传统的育人模式,提高社会对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认同感,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挥他们应有的才能,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代表院校:安徽医科大学 特色教育培养模式基本技能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其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学校的人才培养要重视专业知识教学
学校应建立完善、科学、综合的课程体系,教师在此前提下整合与筛选课程内容,使之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以提高其专业技能
实践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实践类教学应当占据较大的比重
学校应将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实习以及社会实践这四个方面纳入实践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不同的实践形式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打造高科技、全天式开放的新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
创新能力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设计具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在确定其可行性之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
如果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申请研究经费,以推动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挥
教师应当多设计具有开放性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尝试多种实验方法,将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比对,以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学校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如开展应用软件研发比赛、模型制作大赛等,设置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代表院校:江苏大学 “卓越计划”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方向,领航专业发展
凝练专业方向,不仅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还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
只有不断加强与医疗器械相关生产企业的联系,掌握新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专业需求情况,才能使专业方向跟随需求,专业才能长期健康发展
加强科学研究,带动本科教学
鼓励教师参与医学仪器相关的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科研项目
鼓励教师承担相关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这在教学方面至少有三个好处: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工程实践活动提供实际条件,同时也使相关工程研究可以到生产实际当中;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融合理、工、医三个学科的知识点,掌握医学仪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工程设计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包括企业委托的开发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训练活动,同时,让学生能够亲历生产现场,有助于对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解
完善课程体系,适应“卓越计划”
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设置可采用多任务与相互联系的教学规律,鼓励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广度也有深度
课程的设置必须既重视基础知识,又突出专业特色;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一定的专业深度
主要应包括基础知识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医学知识课程体系、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经过企业调研,听取企业相关生产专家的意见,了解企业生产中的人才需求进行设置,并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
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合作,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可以邀请企业参与院系对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时修正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还可以聘请企业有较高水平和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并指导教学活动、实习、毕业设计课题、参与毕业答辩,让学生可以进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
在培养方案中突出主干课程同时,尽可能多开设前沿选修课,尤其是反映其专业特色的课程
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可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人文素质修养
另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
将工程建立在与经济、社会、科学、人文、自然、环境、法律、道德等为一体的大系统中,把人才培养置于这样一个大工程背景下,实施工程教育
代表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