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培养模式“三链衔接-三阶递进-三轴驱动”新时代工科专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1、“课程-师资-教材”三链衔接,夯实基础坚持思政引领,融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构建一流课程链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本科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自动化+X”课程方案,其中“X”既包含“软件技术基础”(32学时)、“MEMS基础”(32学时)、“大数据处理”(32学时)及“计算机网络技术”(32学时)等跨专业课程,也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36学时)等特色思政课程
积极优化线上课程,建设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通过线上授课及模拟仿真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全方位夯实本科生思政与知识基础
坚持名师引领,融合校内外优秀导师资源,打造优质师资链
建立工科专业师资队伍的引培机制,对内加大本科生优秀教师团队培养力度,对外吸收中国国内外优秀导师资源
聘请企业工程师和创新创业导师单位校外指导教师,搭建涵盖创业型、学术型、工程型的“三元”教师团队,从创新创业、工程实践等多方面开展教学
坚持新时代引领,融合自编教材和精选教材,建设精品教材链
专业教师团队聚焦科技前沿领域,洞悉行业发展前景,推动教材更新,自主编写国家规划及重点教材,建设自动化专业特色教材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团队自编教材和精选教材,兼顾时代发展与课程需求
2、“实验-实训-实习”三阶递进,增强能力围绕课程目标布局实验体系
根据工科专业特点和实际工程环节,构建了“学门核心+学类核心+专业核心+专业选修”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学门核心实验(2学分)、学类核心实验(3学分)、专业核心实验(3学分)、专业选修实验(1学分),共计9学分,做到传统实验改革和新型实验推广两手抓,全方位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围绕工程项目构建实训体系
创新工程实践教育内容,推行“以工程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础训练+自选项目”实训模式,自选项目围绕核心技术,涵盖新能源、碳中和、“互联网+”等战略科技要点,与国际科技前沿接轨,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围绕产业需求打造实习体系
完善校企地协同制度,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学校提供人才和基础教育,企业提供场地和一线指导,校企地深度合作,协同打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企业实习+毕业实习”四大实习板块,实习总时长达到192小时以上,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科研-竞赛-交流”三轴驱动,提升素养“开放平台+多维资源”,部署科研轴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全方位、多专业融合的多元异构教学实践平台
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降低工科专业本科生的科研门槛,鼓励学生“敢科研,能科研,会科研”
“学科双赛+校企双师”,布局竞赛轴
强化竞赛牵引,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专业学科竞赛为基础,发挥“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双创三大竞赛的引领作用,搭建“校省国”三级赛训体系
深化“校企双师”的培训模式,加强科研训练成果、企业联合项目与竞赛项目的有机融合和转化,从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术前沿+国际思维”,深化交流轴
邀请中国国内专家学者至学院开展学术讲座,聚焦中国国内科研前沿与难点,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并鼓励学生前往中国国内高校进行短期访学、学术交流,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组织中国国外科学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或者线上交流,积极推荐学生赴境外名校暑期学习、参加国际会议等,从多维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代表院校:湖南大学 “新工科”理念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方案:学科体系方面追求“破旧立新,优势互补”:为培养出新工科人才,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科体系固化问题,大胆“破旧立新”,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学校优势调整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加快新工科专业布局
其次,新兴专业要摒弃传统工业时代的烙印,兼顾经典理论基础的同时,紧跟工业发展潮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多接触新概念、新工具、新前沿,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平台方面推进“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首先,需培养高校教师的实践意识与能力,通过开展“青年教师下基层,企业高管上课堂”活动,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践平台,打造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联合培养理论与实践兼优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构建多层次的“实践资源共享库”,汇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资源,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和推广应用机制,以最低成本推动高质量的实践教学
教学手段方面善用“新旧结合,推陈出新”:信息时代下工科高校应注重知识获取渠道上的新旧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授课为引导,加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式与小班研讨式学习方式、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企业实习、跨国交换学习与国际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推陈出新,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工科人才
实践:学科体系时代化:为优化学科体系结构,使其更加适应工业发展
对自动化课程进行整合,设置新兴专业课程模块,增强人才培养灵活度,力争做到与产业接轨
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实践教学计划,将科研训练纳入通识教育必修环节,鼓励实行“校企双导师”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学科竞赛为牵引,提升学生创新实践技能
实践平台现代化:为加强实践平台建设,使其更加适应现代需求
建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教学科研公共平台
注重于企业间的合作,引领校企战略合作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教学手段多元化:为丰富教育教学手段,使其更加适应多元化教学
构建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按需设课
积极推进培养方案国际化,省级、校级品牌专业应对照中国国外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方案设计,所有专业均应实现50%以上的专业教育课程具备全英语授课能力
代表院校:南京理工大学 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为目的
为实现此目的需重新设计课程体系:第一,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自动化课程体系中,强调与工程技术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第二,营造氛围模拟社会实际工作情况
将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实际工作流程
第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大实践力度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考虑如何安排教学过程,合理计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适度增加课外学习和实践时间
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
切实加强工程教育平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创设具有林业大学特色的工程教学模式
同时构建有效的工程教育运行体系、质量评价和监督机制
在服务型理念的指导下,更新教学内容,积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建构循序渐进、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安排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层次较丰富、教学标准较高、合作关系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在美国教育家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设工作环境、营造职场氛围,使竞争、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加强综合素质能力教育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注重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系统分析等能力的培养
代表院校:东北林业大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