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心理学派20世纪30年代

民族学心理学派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分化出心理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是博厄斯的学生R.本尼迪克特和M.米德等

他们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决定文化和社会状况

先进民族的优良心理素质创造高级文化模式,落后民族的不正常心理素质只能造成落后的文化模式,因而后者必须在前者的帮助下改变自己落后的文化模式

这一学派虽然口头上反对基于外表体质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种族主义,但实际上主张心理上隐存着民族的优劣差别,也是一种种族主义的观点,因而也被称为种族心理学派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是西方民族学的大变化时期,出现的学派有结构主义学派、新进化论学派、文化相对论学派、新心理学派、社会生物学学派等

新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民族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化学派的态度上有所变化,一些进步的民族学者认识到,要想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学分裂开来是不可能的

于是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论述民族学问题而产生的各种新思潮,诸如联邦德国以H.马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潮,法国以M.戈德莱厄为代表的 “结构马克思主义学派”思潮,美国以M.哈里斯为代表的“文化唯物论”思潮和以R.墨菲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辩证法”思潮等

同时,也不象从前那样公开反对进化学派了

在美国还出现了维护进化论的新学派,美国民族学界曾为摩尔根恢复名誉,甚至把他奉为美国民族学之父

一些学者把马克思、恩格斯和摩尔根有关民族学的著作,重新编订、校正、注释出版,有的还写了长篇导论

西方民族学出现的这种变化,正是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的表现

其次,战前的那些老民族学派大多衰退下去,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没有定型的学派或思潮

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