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巴利语近代在近代

梵语巴利语近代在近代,印欧语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也和梵语研究关系密切,其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

18世纪英国的东方学学者琼斯(SirWilliamJones)爵士提出了著名的“印欧语假说”来解释印欧诸语言之间的相似性

1786年他在亚细亚研究会的一次学术讲演中,指出梵语与希腊、拉丁语的联系

他说:“梵语……的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与希腊、拉丁语酷似,这决非偶然

任何考查过这三种语言的语言学家,不能不认为三者同出一源

不过始源语言恐已不存于世

同时也有理由假定(虽然理由还不很足),哥特语、凯尔特语与梵语虽然面目迥异,但与梵语仍属同源,而波斯语也属同一语族

”这种“始源语言”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原始印欧语

后来,欧洲的语言学家把琼斯的经验性见解提高到科学的论证

丹麦的R.K.拉斯克对于《古诺尔斯语和冰岛语的起源》(1818)做了探索;德国学者F.博普的《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的比较》(1816)第一次把梵语、波斯、希腊、拉丁、德语诸语言同出一源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考证

琼斯称为“相似点”的现象,到这时已发展为对应关系

德国语言学家J.格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格林兄弟的哥哥)在他的《德语语法》(1819~1837)中提出了印欧诸语的音变定律,这一定律在修正后,使原来认为是例外的现象得到统一的解释

以上三人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

德国学者A.施莱歇尔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集大成者,他吸取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达尔文的进化思想,写出了《印欧、梵语、希腊语、拉丁语比较语法概论》(1874~1877),是提出语言谱系观的第一人

K.布鲁格曼和B.德尔布吕克合著的5卷本《印度-日耳曼诸语言比较语法概要》(1886~1900)更是这门学科的巨著

上述学者,无不从语言的实地调查开始,特别对梵语、波斯语、立陶宛语等古老语言,用力尤勤

可以说,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对梵语的学习和研究

其最大成绩就是对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印欧语系的谱系分类方面,获得了相当确凿的证据

再有就是有助于人们了解有关原始母语的表现形态和使用地区,例如,欧洲学者现在一般认为,原始印欧母语起源于黑海以北的地区

在文献方面,现存最古老的直接材料是用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4世纪或更早时期赫梯语的楔形文字书写的,而在20世纪初发现赫梯语和释读迈锡尼线形文字B之前,通常认为用梵文书写的吠陀经典之一《梨俱吠陀》,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文献

印度古代通用的语言是梵语(Sanskrit),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主要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4世纪

梵语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来规范化了的梵语

梵语有丰富的文学作品,诸如吠陀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

它最初使用的字母是婆罗迷

梵语是一种“雅语”

与它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叫“俗语”(Prakrit),又称婆罗克利特语,是各地方语言的总称

它与梵语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除上述语言外,古印度还有一种语言叫巴利语(Pali),它是从公元前6世纪由吠陀语发展而来,它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

它是一种书面语言,见于佛教经典,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

公元6至12世纪时,北印度流行一种语言叫阿婆布朗希语(Apabhrans),是一种交际和文学语言,到公元10世纪时发展成整个北印度的语言,印地语是由它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

新疆出土吐火罗语文献表明,吐火罗人讲印欧语系的语言

尽管他们居住在印欧语系东方语支(Satem)分布区,但是吐火罗语却具有印欧语系西方语支(Centum)许多特点,与公元前1650—前1190年小亚(今安纳托里亚)赫梯人讲的印欧古语密切相关

例如:两者都用—r—作为中间语态后缀

所以吐火罗人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印欧人部落之一,早在印欧语系东西语支分化以前,他们就从原始印欧人部落中分离出来

吐火罗语的发现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欧亚大陆古代民族分化迁徙的认识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