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其它文字书写

蒙古语其它文字书写以往蒙古文字有胡都木蒙文和拉丁蒙文两种

拉丁蒙文又叫新蒙文

胡都木蒙文是拼音文字,拉丁化只是用《拉丁蒙文字母》对胡都木蒙文的短元音、双元音、长元音和辅音符号注音而已

换句话说:胡都木蒙文不分手写体和印刷体,只有一种胡都木体

蒙古文字的拉丁化只是蒙古文字增加了一种拉丁体而已

写拉丁蒙文的基本原则:1、短元音和辅音的写法:用拉丁字母的短元音、辅音对胡都木体蒙文的短元音、辅音注音

例如:monggol蒙古

2、双元音的写法:用拉丁字母的双元音对胡都木体蒙文的双元音注音

蒙语有ai—ei—oi—ui—üi等双元音

例如:neigem(社会)

3、蒙语双元音,在胡都木蒙文的少数词当中用短元音和辅音的组合来表示,但拉丁蒙文当中双元音来表示

例如:aimar可怕、guilta申请、güihü跑步等

这些词当中ai、ui、üi等复元音在胡都木蒙文当中元音和辅音的组合来表示

4、蒙语里借词少,在胡都木蒙文借词当中有些复元用短元音和辅音的组合来表示,但拉丁蒙文当中复元音来表示

例如:beijing北京 xinjiang新疆 xian县等这些词当中ei、ia等复元音在胡都木蒙文当中短元音和辅音的组合来表示

5、长元音的写法:胡都木蒙文当中没有标记长元音的特殊字母

总结起来说有两中形式:⑴ 胡都木蒙文当中有些长元音用短元音表示,拉丁蒙文当中只用一个短元音字母的重写方法来表示

如:父亲(aabu)母亲(eeji)天气(agaar),这些词中的[aa]或[ee]在口语中都要读成长元音

⑵ 胡都木蒙文当中有些长元音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元音和辅音字母的组合来表示;拉丁蒙文当中只用一个短元音字母的重写方法来表示

如:doora(下)、uul(原来)、uula(山),这些词中的[oo]或[uu]在口语中都要读成长元音

蒙语有aa—ee—ii—oo—uu—üee—üü等七个长元音

七个长元音中只有第六个长元音形式是(üe)双字母形式的第二个符号重写(üee)

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

其他民族学习蒙古语时,也都曾经用各自的文字为蒙古语注音

这些注音文献有很多保存下来

如用汉字标音的《至元译语》、《蒙古秘史》、《华夷译语》,阿拉伯字母标音的《穆卡迪玛特字典》(Muqaddimat adab)、《伊斯坦布尔蒙古语词汇》等等

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明初音写翻译的《蒙古秘史》

蒙古语字母13世纪成文的《蒙古秘史》(mongγol—un niγuca tobciyan)是传世最古老的蒙文文献之一

由于战乱原因,用汉字标音、翻译的《蒙古秘史》得以保存下来,但蒙古语原版的《蒙古秘史》全本已失传,仅在《蒙古黄金史》等著作中保存下部分段落

这里是该文献的开头和蒙古文转写、中文注解对照:成吉思 (中)合罕讷 忽扎兀儿cinggis qaγan—u ijaγur[成吉思可汗—属格 来源]成吉思汗的根源迭(上)额(舌)列 腾格(舌)里 额扯 扎牙阿秃 脱(舌)列[克]先 孛儿帖 赤那 阿主兀deger—e tngri—ece jayaγa—tu törü—gsen börte cinua a—juγu[来源—与格天—离格 指定—名物化 出生—过去孛儿帖赤那是—过去]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苍白狼),格尔该 亦讷 (中)豁埃 马(舌)兰[勒] 阿只埃gergei inu qoγa maral a—jiγai[妻子 他的 豁埃马兰勒 是—过去]他的妻子是豁埃马兰勒

为了区分蒙古语的前列辅音k/g与后列辅音q/γ,使用了上标圆括号中的“上、中”等字(原文标在该字后一字右侧)

如“(上)额”代表ge(前列音),“(中)豁”代表qo(后列音)

为区别蒙古语的颤音r和边音l,在带有颤音的音节前面附加一个上标“舌”字

如“(舌)列”读作re

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若干种文字:回鹘式蒙古文(胡都木蒙古文、旧蒙文)改良自回鹘文字的传统蒙古文字

13世纪至16世纪末期的蒙古字为回鹘式蒙古文

 1204年蒙古人灭乃蛮部,俘虏乃蛮国师,畏兀儿人塔塔统阿

因他深通回鹘文字,铁木真(成吉思汗)遂命令他创造蒙古文字

早期的蒙古文字与回鹘文非常相像,正字法中的部分原则也直接来自回鹘文,故如今学术界也常称之为“回鹘式蒙文”

16—17世纪这种文字经过改革,形成近代蒙古文,即今天通行的传统蒙文(胡都木蒙文)直接前身

传统蒙古文字使用蒙古文字母书写,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自粟特—回鹘字母系统,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

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制,蒙古文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传统蒙文文献丰富

现存最早的回鹘体蒙古文,见于约刻于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的也松格碑(成吉思汗石碑)

八思巴文(方字、元国字、蒙古国字、蒙古字)元朝忽必烈时代1268年被创造,由当时的蒙元帝师,吐蕃人佛教萨迦派领袖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字,这种文字脱胎于藏文字母,忽必烈之所以要新创一种文字,目的在于创造与庞大统一的蒙元帝国“相匹配”的统一文字,用它书写帝国内一切语言

现已发现用八思巴字母书写的语言有蒙古语、汉语、藏语、回鹘语、梵语、波斯语等

但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没有成功

因为这些语言彼此差别非常大,同一种文字很难确切地表示每一种语言

所以元朝统治被推翻后,这种文字也逐渐消灭

现存的八思巴字蒙古文献主要是元代的诏令

不过这种文字后来在藏族地区比蒙古地区保持了更长时间,并由藏族学者进一步改造,作为一种花体字,用于西藏地方公文、印章装饰

托忒文1648年冬由卫拉特和硕特部高僧咱雅班迪达(zaya bandida namhaijamsu)创制,用于卫拉特部族中

“托忒”todo意为“明了”

这种文字区别了胡都木蒙文中不能分别的o和u,ö和ü,t和d等音,规范化、口语化了一些写法

但由于这些改革多是以卫拉特方言为基础的,导致文字无法推广到其他方言地区

于是托忒文成为卫拉特方言文字,并沿用

新疆蒙古族地区仍然有沿用

苏永布文字(借鉴梵文字母创立)1686年由喀尔喀高僧,一世咱那巴咱尔创制

这种文字源自梵文兰札体字母,主要用于宗教和装饰目的

由于字体繁难,并未在民间流行

现如今见于蒙古国国旗上的国徽

瓦金达拉文字(借鉴托忒文字)1905年由布里亚特喇嘛阿旺多吉(德尔智)创制

这种文字主要反映布里亚特方言,有一百多个字母,主要用于寺庙宗教领域

创制后未推广

西里尔蒙古字(斯拉夫蒙古文、新蒙文)现蒙古国使用的基立尔字母蒙古文字, 蒙古国法律规定废除使用西里尔蒙古文,将把传统蒙古文作为蒙古国官方使用文字

中国又习称“新蒙文”,与传统蒙文即“老蒙文”相区别

1930至1940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尝试改革蒙古文

在苏联的影响下,起初试图创立拉丁字母蒙古文字,并已确定了文字方案,1942年起开始试用,于1946年正式使用

但随着苏联把文字拉丁化方针改为斯拉夫化,蒙古也不得不转向

拉丁字母方案公布两个月后就被收回,重新颁布法令,改用基立尔字母拼写国内最主要的蒙古语喀尔喀方言,作为国家法定语文,老蒙文则退出日常使用

除了将俄文所有字母一概借入以外,还加入了Ө和Ү两个字母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ö和ü

传统蒙文有几个音使用相同的字母,如7个元音只用5个字母,o和u,ö和ü,都分别使用同一个字母表示;t和d也没有完全区别开

一些字母连写后容易混淆

部分写法必须死记,给学习、认读造成不便

基立尔字母文字能够清楚地区别这些音,基本做到了“怎么说就怎么写”,且字母形体区别较大,各个分开,不易误读

从左向右横写,方便排版和科技文献

但同时也没有了传统蒙文书写迅速、兼顾各地方言等优势

至于原苏联境内的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两个共和国,也经历了类似的文字改革,二三十年代短暂的拉丁化实验后,四十年代迅速改用基立尔字母拼写当地语言

阿里嘎里文字16世纪时期,为正确传播黄教名词,宗教用于等而创造的文字,阿尤西故西喇嘛借鉴藏文梵文创造的

不是独立的文字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