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巴利语联系梵语语法与其他古代印欧语言(如拉丁语与希腊语)语法相似,屈折变化繁复
名词有三种性(阳性、阴性与中性),三种数(单数、双数与复数)及八个格(主格、宾格、工具格、与格、夺格、属格、位格与呼格)
动词变位包括单数、双数、复数;人称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时间分现在时、未完成时、完成时、不定过去时、将来时、假定时;语态有主动、中间、被动;语气分陈述式、虚拟式、命令式、祈使式(不定过去时的虚拟语气);此外,语尾还分为他位和自位两种
另外,梵文还有一个和其他印欧语言不同的特点,即连音变化规律(sandhi),也就是说,在句子中,某词尾字母与某词首字母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一个词中,某字母和某字母如果符合一定的位置关系,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音等
而梵语中复合词汇多而且较长,书写时又要基本上连在一起,连写时字母要变成连写形式,加上中间的变音,其阅读之难度可想而知
欧洲人对梵语产生兴趣,始自16世纪
当欧洲的传教士、商人等开始学习梵语后,就逐渐认识到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等语言之间有着广泛的相似性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梵语文学作品引起了欧洲学者的注意,开始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梵语
而事实上,印度古代语法学家波尼尼(Panini)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对梵语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