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科研成就近五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等国内外重要奖项,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792篇,ACM/IEEE 汇刊发表论文319篇,科技论著17部,专利授权39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14个

 学术期刊:创办有特色的国际学术期刊Computational Visual Media和Big Data Miningand Analytics,一批教师在IEEE T MULTIMEDIA、IEEE TKDD、TOIS等重要国际期刊任主编等职务,在ACM SIGMOD、SIGCOMM、CIKM、PPOPP等国际会议中任主要负责人等职务,推动学科发展并扩大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科研方向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官网显示,计算机系包含了中国国内计算机专业最全的学科方向,设有高性能计算机与处理器、并行与分布式处理、存储系统、大数据与云计算、计算机网络、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系统性能评价、理论计算机科学、数据工程及知识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与VLSI设计自动化、软件理论与系统、生物计算及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及机器人、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技术、CAD技术、计算机视觉、媒体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

 领域及成就根据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大学的全球计算机领域高水平论文发表情况统计,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2009-2018年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位列全球计算机学科第8位

据2018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60周年庆专题网站显示,近十年来计算机系主持运行的中国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连续4次位列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依托“神威·太湖之光”开发的超级计算机应用系统,连续2年荣获ACM国际超级计算机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主要采用自主IPv6核心路由器研制成功的CNGI-CERNET2成为全球最大的纯IPv6下一代互联网,IPv6真实源地址验证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技术及其国际互联网IETF标准世界领先;2009-2018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计算机系统: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官网显示,计算机系该研究领域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向:并行高性能计算机,分布式系统,存储系统和编程系统

该领域已获得许多项目的资助,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英特尔、微软、IBM、惠普、谷歌、华为等跨国公司;已在国际期刊与国际会议上(如PPoPP,EuroSys,SC,PACT,OOPSLA,HPDC和ICS)发表论文;除了论文发表,还建立了许多真实系统,如浏览器系列群集计算机,存储系统TH - MSNS,网格计算中间件CGSP,MPI应用程序调试和检查点工具等;为开放源码Open64编译器做出了许多贡献,已开源几个软件包,MPI如高保真MPI模拟器和GPU编程工具MapCG等

 计算机网络: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官网显示,计算机系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向:网络路由和交换架构,高等网络体系结构,源IP地址验证, IPv4/IPv6过渡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该领域已获得许多高端项目的资助,如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牵头一个由百家科研院校共同参与的CNGI重点项目,总资金约四亿人民币;此外,还在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接连两次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的支持(2003年至2008年,以及2009年至2013年),总计达四千七百万元人民币;还在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如ACM SIGCOMM, IEEE INFOCOM,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ACM/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曾经获得ACM Multimedia 2009最佳论文提名;引领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发展;在中国设计研发了第一个互联网骨干网络;CERNET不仅是一个支持高校教育和研究的国家级先进网络基础设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学术网络;此外,还申请了大量专利,并已获得授权;运用新技术进行了大规模试验,甚至已经进入部署阶段,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例如,开发的IPv6核心路由器获得2004年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整体科技创新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在CNGI示范工程进行部署

与中国国内二十所高校合作,共同构建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 - CERNET2最大的核心网以及中国国内/国际交换点CNGI - 6IX;提出并建立了世界最大的纯IPv6骨干网,并于2004年、2006年两次被评为 “中国十大科技进步奖”;该项目还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Pv4/IPv6过渡技术解决了验证架构,其关键技术如4over6不仅发表在IETF国际标准RFC上,同时也将部署在下一代互联网,解决了互操作性、演化、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将计算机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控制评估作为基本研究重点,已经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和IEEE INFOCOM上发表了15篇代表性论文,并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提名

 信息处理: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官网显示,计算机系信息处理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向:理论,信息处理方法,网络搜索技术和应用,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该领域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在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理论与智能信息处理方法” 已连续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支持,还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个重点项目,如“视觉与听觉信息认知计算”;在技术与应用研究方面,牵头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物理气相沉积设备检测平台和集群控制平台及软件”,总资金约两亿元人民币;互联网信息采集研究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总资金约一亿加币;已在国际刊物或国际会议(如,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Logic,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A, Quantum Information & Computatio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ensors, Automatica, NIPS, IJCAI, AAAI, WWW, CVPR, ICML, SIGKDD, SIGIR, ICDM, ACM MM, ACL)上发表论文;理论课题组已定期在国际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

这些论文已被其他研究者广泛引用,其中许多为美国及欧盟机构;已经获得国务院、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多项奖项;“非经典计算:形式模型和逻辑基础”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00nm高密度等离子体刻蚀机的研究、发展及产业化”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计算机视觉: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官网显示,计算机系该领域已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牵头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可视化媒体智能处理”,项目资金(第一期:2006至2010年,约两千四百万元人民币)和(第二期2010至2015年,约三千万元人民币),以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微软公司共同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万维网社会网络理论与分析方法”;已在国际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如ACM SIGGRAPH (4),CVPR oral (2), ICCV oral (1),IEEE T-PAMI (4),IEEE T-VCG (8),IEEE T-CSVT (1);其中一篇论文被评为2010年IEEE T-CSVT最佳论文,还有一篇被评为2007年CVPR最佳学生论文;还申请了20项国家专利并获得授权

 知识和软件工程: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官网显示,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包括:(1)新型数据库查询范例,(2)复杂高性能数据挖掘,以及(3)语义Web技术;在软件工程领域,专注于软件科学、技术及其工程的研究;自2005年以来,已在世界会议和期刊(如SIGMOD, SIGKDD, VLDB, ICDE, WWW conferences,和 TKDE, VLDB Journals)上发表了30篇该领域的高质量论文;该领域资助项目,包括11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SFC),2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4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8个产业界项目,还有22个国际合作项目

 普适计算: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官网显示,计算机系介绍了透明计算的概念和原理,以应对大规模及变普适计算环境;开发了一个上下文感知模式和几个多模态接口,使自然与人类多媒体无缝互动成为可能,而且是以无干扰、甚至不可见的方式;该研究方向获得许多项目的资助,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及一些产业界项目,其中包括“情感计算基本原理与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民币三千万元),“普适计算基本技术与系统”(863计划重点项目,人民币五千五百万元),“智能空间关键技术和原型系统”(863计划项目,人民币二百七十万元),“大规模桌面系统”( 863计划项目,人民币二百七十八万元),“新型网络应用模式操作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民币五千三百万元),和“上下文感知服务可扩展体系结构与系统”(中国诺基亚研究院)等;已在包括IEEE Pervasive Computing,Trans on ASLP,TPDS,TKDE,ISPASS, UIC,INFOCOM,ACM MM,CHI,UIST在内的国际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已获得20多项中美专利,其中有些如“基于透明计算的设备与方法”已转移至产业界,并取得成功;研究和应用成果也获得多个奖项,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及教育部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

 自动电路设计/电路设计自动化: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官网显示,清华大学EDA课题组在packing优化算法、互联中心设计方法及SoC(系统芯片)设计方法领域做出了贡献;近年来,获得了许多高端项目的资助,其中包括4个国家863重点项目,3个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的2个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还有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牵头了一个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 先进的EDA平台开发”(约十五万元人民币),2个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千兆级系统单级芯片国际研究中心”(2001年至2005年)和“国际纳米技术设计中心(2006年至2009年), 前者于2005年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最后设计评估中获得了A级成绩,位居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前十位;在国际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如,二十多篇论文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二十五篇论文发表在DAC,ICCAD,ISPD等顶级会议上),其中,发表在DAC’2009的那篇论文获得最佳论文提名;在近五年内,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二等奖(1989年)、一等奖(1993年);与国际科研团队取得合作(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研究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普渡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日本的广岛大学、早稻田大学,韩国科学技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发表了许多篇论文;此外,还与国际公司(如美国英特尔,美国新思科技,美国Cadence公司,日本绩达特公司)取得合作,将研究成果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